• 21阅读
  • 0回复

孔雀联翩东南飞 商贩工匠西北行 人才对流留给西部的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孔雀联翩东南飞 商贩工匠西北行
人才对流留给西部的课题
新华社记者 杨继绳
“呜——”一声长啸,列车离开了西宁车站。月台上留下了几位送行的年轻人,他们因友人离去而显得惆怅。我在西宁站等车,凑过去和他们搭话。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说:“又走了两个,能走的都调到东南沿海去了!”他神色黯然。虽然青海省每万人中大学生的比例居全国前列,但也经不起每年上千人的东流。
“孔雀东南飞”,这是西部省份最伤脑筋的事。记者最近到西北、西南采访,经常听到对“人才东流”的忧虑。甘肃省在1981—1987年间,调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3万多人,而同期调进的专业技术人员才4000多人。年年是“人才赤字”。
与专业人才东流相映成趣的是,大批东南沿海的手艺人涌向西部城市。在兰州,在敦煌,在昆明,到处可以看到装饰新颖的广东发廊,还有南方人开的服装剪裁店、家具作坊等。这些操着南语的手艺人,收入颇为丰厚。据说在兰州市,一个浙江修鞋匠月收入不下八九百元。在云南一家广东发廊,理发师无名指上硕大的金戒指闪着光。这些来自东部的“淘金者”开始改变了过去分散流动的作业方式,逐渐转向坐地开店、兴办加工作坊、承包小型工程项目,由过去的
“吉卜赛人”变成了家底殷实的老板了。
令人惊讶的是,东部手艺人在这里踩开了一条致富之路,而西部人却很少涉足。他们安贫守道,不愿进入“淘金者”的行列。贫困的西部把当地的财源拱手让给了相对富裕的东部人。
过去,西部人对专业人才东流忧虑,对手艺人西涌高兴,还把后者称之为“富浪西涌”。现在,他们对后者也开始深思,为什么西部人能赚的钱也让东部人赚走了?西部的理论界开始讨论“双向流失”:西部高层次人才向东流带走了技术,东部低层次人才向西流赚走了金钱。
尽管人们对“双向流失”见仁见智,但有两点是一致的:
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方向的流动,产生的却是相同的效果——使贫困的西部更加贫困;
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方向的流动,有着同一根源——西部人的陈旧观念。
把发财的机会让给东部手艺人,这其中有陈旧观念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把“孔雀东南飞”也归咎于陈旧的观念呢?在青海,我向几位在这里工作了三四年的大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说,人才东流不能排除东西部利益差别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西部发挥才能的机遇不如东部。“这里的等级观念比沿海开放地区严重得多,到处讲老老、官官、长长,青年人很难出头!”“这里人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很难冒尖。”“这里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缺乏平等竞争的机遇”,为了寻找自我发展机会,有的青年丢掉了西部国营企业的“铁饭碗”,到东部乡镇企业找出路,或办私人企业去了。
“要治穷,先治愚”,觉醒的西部人都这么说。这“愚”,不是智商低,而是观念落后。用现代化的商品观念取代了陈旧的观念,人就开明了,聪明了,财源就会打开。西部人在谈论“双向流失”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