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北海道纪行(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7
第7版(国际)
专栏:

北海道纪行(下)
人民日报代表团
尽管北海道在日本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面临许多课题,但这里毕竟是一块年轻而有发展潜力的土地。北海道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未被破坏的大自然,北海道人有开拓建设家乡的传统。北海道知事横路先生会见我们时曾说,外国人来日本往往多看东京、大阪,但这并不能算是看了日本,北海道有在其它地区看不到的东西,看了北海道有助于全面了解日本。
北海道有许多个“日本第一”。农业、森林、渔业、草地资源得天独厚,大米、小麦、牛奶、牛肉等农牧产品居全国之首,公园面积、青少年教育设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北海道的工业产值中,食品加工占有相当的比重,达39%。以牛奶为例,日本全国牛奶产量约750万吨,北海道产250万吨。雪印乳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乳制品厂家,年加工牛奶160万吨,该公司的发源地就在札幌。雪印公司牛奶的一半以上是在北海道生产。为了得到优质鲜奶,厂方与北海道的酪农保持密切联系,设立兽医站、技术指导站和酪农综合研究所。不过,我们在雪印公司和访问酪农时也了解到,政府对酪农采取保护政策,这里的酪农每出售1升鲜奶,国家要给10日元的政策补贴。这说明,在日本这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牧业问题仍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石狩町是北海道的新渔港,此地居民因渔而兴。渔民联合起来成立了经济互助组织,从事近海捕捞。石狩町有专业渔户200户,多以捕大马哈鱼为主。为了参观捕捞马哈鱼的现场,我们一早赶到港口。互助组长吉冈说,他们的互助组由70户组成,年捕马哈鱼20万尾,每户收入在1000万日元上下。渔民在寒风中作业,渔汛期就住进在海边临时搭就的简易工棚里吃住,每天出海两次,劳动强度可以想象。在工棚里,好客的主人盛情邀请与渔民共进早餐。席间交谈中得知,当地的青年人大多数还是去城市里工作,似乎不大愿意继承渔业。北海道的渔产量和水产加工量都占全国的25%,在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时代,远洋捕鱼业受到很大限制,北海道将利用有上百年历史的在淡水河里人工孵化马哈鱼等技术。据渔民介绍,大马哈鱼每年秋季从大海游进淡水河产卵,产卵后即死去,幼鱼孵出后,成长到一定程度即游入大海,三年后,已长成为大鱼中的一大部分自动游回其原孵化的淡水河中产卵。每年渔季,渔民在由大海进淡水河的入口处先放进足够数量的大马哈鱼让它们去产卵后,即在河口设网捕捉“后来”的大马哈鱼。今后,为了加强人工孵化,现有的渔船、渔业有待重新改组。
北海道的地方当局认为,要搞活北海道的经济,关键在于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北海道特点的新的产业。为此,北海道制定的综合开发十年计划中,把建设新的产业据点、形成新的产业基础、开发新技术、培训人才放在首要地位。北海道的经济以往多依赖于国家的开发补助和公共事业投资;技术积蓄相对薄弱。专家们认为,要开拓北海道的未来,引进尖端技术是其先决条件。现在,以札幌市为中心,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大规模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之中,北海道的生物工程技术卓有成就。北海道把企业、教育机关、地方政府三方协作,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和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去北海道投资建厂作为政策的重点。3年前北海道公布了鼓励外地企业去投资建厂的条例,设立了对一家企业最高可达10亿日元的补助金优惠制度,对同时愿意建立研究开发设施的企业,还可再增加2亿日元的优惠补助。现在,新来北海道投资办企业的逐年增多,已逾百家。
通向21世纪,北海道决定建设3项战略工程:在千岁机场建设国际空运货物基地;在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建设宇航产业基地;将建设磁悬浮列车等高速交通系统。从这三项战略工程人们可以看出北海道人的目光既盯着内地,也看着世界。
对北海道的访问匆匆结束了。我们的印象中,北海道是美丽的,它年轻而广阔,有潜力而富有进取精神。尽管面前的课题很多,有谁不相信北海道驶向21世纪的驱动轮正加快速度转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