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在民乐里奏响生命的乐章——记中央民族乐团指挥阎惠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7
第8版(副刊)
专栏:艺苑之星

在民乐里奏响生命的乐章
——记中央民族乐团指挥阎惠昌
刘晓崎
从他站在中央民族乐团指挥台上的第一天起,就显示出出众才华。可他还那么年轻,比他的前任指挥足足年轻35岁。然而在四年里,他指挥了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获奖作品音乐会”、“中国民族音乐会专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等,他还录制了许多节目、盒带、唱片,并与荷兰录音师合作灌制了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香港中乐团两次聘请他为客席指挥,那里的报界也称他为大陆杰出的青年民乐指挥家。他,就是中国第一位学习民乐指挥毕业的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中央民族乐团的首席指挥——阎惠昌。
1954年,阎惠昌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员。10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大街上碰到一个卖笛子的人,那“神奇”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迷住了这个天分极高的孩子。他缠着父亲买了一支笛子,爱不释手,就是吃饭时,也是咬一口“馍”吹一声笛子。这以后,他对学校里的脚踏风琴、板胡等都产生了兴趣,甚至将手风琴拆开来,想弄明白和弦是怎么回事,结果撒了一地的零件再也装不上了。妈妈嫌他整天吵得别人不得安宁,父亲却似乎悟出了这个孩子的天性,不惜节衣缩食送他考上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在学校里,他对什么都好奇,专修过三弦,攻过钢琴、作曲,最后又学指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喜爱各种乐器,但是演奏不能满足我,所以我跑去作曲,而别人指挥又未必能表达我的意境,干脆自己来指挥吧。”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到西安招生,阎惠昌抓耳挠腮地琢磨了一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报考,不想居然名上榜首。
到上海去,家里人一开始都不同意,因为这要拿出做小学教员的父亲的全部薪水!母亲为难地哭了,阎惠昌更是哭得泪人儿一样。多亏乡里的亲朋好友出资赞助。不过,这种困窘倒使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期间格外努力,毕业时,他不仅专业课成绩优秀,创作的民族交响音画《水之声》,还荣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二等奖。
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指挥通过他准确的手势图形表达各种音乐语言、表情符号,启发调动演奏员的内心情感,解释他所理解的作品的内涵和深度。阎惠昌幽默地把他的左手比喻是一块调色板,在右手稳稳地划着拍子的同时,左手不停地变幻着各种色调:赤橙黄绿,深浅浓淡。乐队随之低婉柔缓、高亢激昂。然而也并不是每个演奏员都能领会指挥的意图。一次,有个演奏员达不到指挥的要求,却当众向他喊道“你行,你来试试!”这难不倒阎惠昌,他马上指出应该如何演奏,甚至干脆示范一遍。有谁迟到了,他马上停下来问你为什么,罚你当众一个人调弦。有时有人抱怨太累了,有人还盼着阎惠昌能生病,这样大家就可以放假歇歇了,但他总是敦敦实实站在指挥席上。怪不得当他外出回来的消息一传来,竟会出现这样的告诫:买好粮食,换好煤气,阎惠昌回来了。
8月末,在中央民族乐团举办的系列音乐会上,阎惠昌再次为观众献上他的民族交响音画《水之声》。你看,他信心百倍地站在指挥台上,扫视了一下乐队,右手轻轻一点,三角铁奏响了一串清澈的碎音。接着从左向右,拉弦声部、弹拨声部、管乐、打击乐在他的指挥棒下依次进入,犹如一股、十股、百股泉水汇成“瀑布”,飞流直下。随后,“湖水”、“小溪”、“大海”,一幅幅变化无穷的水的交响与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
掌声夹着赞叹声毫无保留地倾泻给了年轻的指挥。阎惠昌颔首微笑着,他刚度过34岁生日,眉毛还那么浓,眼睛还那么有神,只是额头上有了依稀可辨的几条皱纹。他称之为“五线谱”,记录着他蓬勃生命的乐章……
(附图片)
指挥后的阎惠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