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物价指数并不难捉摸——与国家统计局城市抽样调查总队负责人问答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8
第2版(经济)
专栏:改革话题

物价指数并不难捉摸
——与国家统计局城市抽样调查总队负责人问答录
本报记者 陆振华
“国家公布的物价指数,为什么和我们的实际感受不一致?是否编制了两套物价指数,一套公开,一套当内参?”受到涨价困惑的一些人,不时提出诸如此类问题。
今年9月10日,在排队等候办理保值储蓄的人群中,也可听到不少人议论:保值储蓄好不好,就看那个物价指数是否真实。
为此,最近记者访问了物价指数具体调查编制单位——国家统计局城市抽样调查总队队长张一耿、副总队长任才方。
我们没有部门利益,不受任何人摆布,不搞两本帐。
问:物价指数可靠性程度如何,人们不甚了解,甚至有些疑惑。从采集原始数据到最后编制成指数的漫长过程中,难道都能排除任何个人(如地方领导及国家业务部门成员)的干涉和影响吗?
答:指责我们物价指数算低了或算高了的人都曾有过。群众一般都说我们算“低”了,但有关业务部门较多的是说我们算“高”了,有些地方领导对于我们公开发布指数有所顾虑,怕超过了他们的内控指标,影响他们的政绩。所以,有些人确有影响物价指数编制工作的意图,但我们不理睬他们,按照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故意算高,也不存心算低。我们不搞两套指数,欺骗国内外。
我们排除各种干扰的措施不少,主要有:一,对各级城市抽样调查队实行“一垂三统一”(垂直领导、统一编制、统一经费、统一管理)。就是说,城市抽样调查队4500多位干部的工资、办公费、住房、办公用房等问题和地方完全脱钩,一切经费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他们完全自主。二,直接调查、直接传递采集的数据,一切调查工作独立行事。所有上报数据一律不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审批,严格物价指数编制工作的独立性。
问:据说你们采用分层抽样办法,在15万户城镇居民的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又以随机抽样等方式确定了3.8万户常年记帐户。这些包括各行各业、收支情况各异的家庭,每天都为你们提供翔实的收支和购买商品数量及其价格的细帐。但是,从整个编制过程中,每个环节是否都能确保指数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呢?
答:衡量物价指数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关键,主要有三条:采集价格数据是市场上实际价格;调查的商品是公民的主要消费必需品;正确掌握所调查商品的消费量。这三条现已严格地成为我们的工作准则。
4000多名专职调查员,12000位辅助调查员,
38000个记帐户,编织了庞大的网。他们每一步工作
是否还不够严谨?
问:请谈谈你们的具体做法。
答:从调查市场的选择,商品目录的确定,价格的采集,商品的日、月、季、年平均价格的计算到全国物价指数汇总,是项复杂、严谨的工作。第一步,我们在全国抽样选出420个调查市、县,14571个零售商店和农贸市场,作为采集有关数据的范围。第二步,根据3万多户家庭收支调查资料,确定计算指数的商品集团及代表规格品。据测算,居民购买这些商品及服务支出约占总支出的80%以上。我们从这些商品价格变化中取得的总指数,与实际物价变化是一致的。第三步,派出调查员定时定点到经营食品、日用工业品等商店和农贸市场,采集牌价、议价和市价等各种形式的价格。对价格变动频繁的商品每月采价6至8次,同时又聘请12000名辅助调查员每天详细登记价格变动情况,使我们所取得的数据与实际更贴近。
问:目前我国可编制的物价指数有近10种,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哪一种指数较全面地反映物价变化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呢?
答:通常用的是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是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基础上编制的。反映物价对城镇居民生活影响的是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反映对农村居民生活影响的是农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是将报告期销售给城乡居民和机关团体零售商品的实际平均价格水平,同基期平均价格水平相比较的相对数。我国编制零售物价指数选用了331种生活消费品和52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有关数据。零售物价指数是观察研究零售物价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如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82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零售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3%,城乡居民购买等量商品需要多支出360亿元,接近1987年因物价上涨全年多支出的数额。
问:有些群众根据自己记帐资料测算出生活费用指数,不禁大吃一惊,竟和统计局公布的零售物价指数相差那么远。
答:那并不奇怪,这两种指数区别太大了。家庭生活费用指数反映的是两个时期某个家庭生活支出的对比。包括了数量和价格变动的两个因素,算法也比较粗线条的。而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全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消费结构的消费者受价格变动影响的综合平均概念,剔除了消费数量变动因素,是反映零售市场物价总水平的动态。两者不能等量齐观。
问:我们报社收到一些信件,有些来信引出了许多对物价指数的怀疑和猜测。
答:这个疑团不难解开。实际上,每个人家庭消费的圈子是有限的,对全国千百万种商品的物价变动,永远不会感到完全一致的。这在世界各国都一样。这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人们生活的第一直觉和对涨价的商品的强烈感受,往往不自觉地排斥了对国家公布的抽象数字的感受。如某月某日某地市场上猪肉零售价格提高10%,火柴零售价格提高50%,消费者的这种直觉印象异常深刻。这必然与零售物价总指数发生差异。许多人宁肯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信任抽象的数字。其次,商品价格季节性变动对消费者和零售物价指数产生各不相同的作用。比如鲜菜、鸡蛋、水产品及水果的购销季节差价就是一例。四五月份产蛋旺季时,鸡蛋的购销价格相应降低。但进入冬季产蛋淡季时,购销价格相应提高。统计部门计算鸡蛋的年价格指数是本年和上年的平均价格对比计算的,并不是调整季节差价前后的零售价格之比,包含了各季节零售价格的变动因素。
偏离现实,是物价编制工作中一忌,应时而变,
才能赋予数字真正的生命。
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消费品规格品种更替加快,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你们的编制方法是否能适应这些新情况的出现?
答:我们的编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编制的指数会偏离现实。特别在调查方法上,我们已有了相当大的改进。过去,凡调查的商品价格和社会消费量,都是从物资、商业和医药部门的报表上获取所需要的数据,目前采用直接向市场和消费者调查的方式,这比过去间接调查的方法更加贴近物价变化的实际。在调查商品的品种规格方面也作了许多调整。现在,仅粮食、食用油、棉布、电器等70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额即占人民消费额的80%以上,因此调整后的数百种商品“代表品”基本反映了市场价格变动水平。
问:国务院决定开办人民币长期储蓄保值业务后,物价指数和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你们的工作是否能跟上新的需要?
答:我们计划每个季度向银行提供一个新的专用指数——社会商品零售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我们在9月初经三四天时间的全力以赴工作,已于9月7日完成了第一个专用指数的编制工作。
这个专用指数反映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场商品零售及服务项目支出价格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动程度,是测算长期保值储蓄贴补率的参照尺度。居民储蓄存款的最终投向是购买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取得各种服务,因此,我们就把这三大项的价格变动确定为计算社会商品零售和服务价格指数的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四季度储蓄保值贴补率就是在今年一、二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相比的社会商品零售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的基础上,预测四季度上涨率后扣除定期存款年率确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