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引导国营林场走新路——访中国国营林场开发公司总经理李石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8
第2版(经济)
专栏:

引导国营林场走新路
——访中国国营林场开发公司总经理李石刚
韩惠正 高保生
“我搞了30多年国营林场工作,还从没经过钱花不出去的时候。”一见面,李石刚就向记者谈了这样一件事。今年5月份,他带着500多万元前往黑龙江某县,计划与该县国营林场联营商品材基地。经过双方对立地条件、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的考查、评估,讨价还价,林场觉得用这笔钱不合算,最后终没达成协议。
从过去一个劲地要钱,到现在也算经济效益账了。谈起这个变化,这位原林业部造林司副司长感慨颇多。
从死胡同里走出来
李石刚介绍说,我国有4100多个国营林场,绝大多数是50年代为荒山育林兴建起来的。现在经营面积8亿亩,有林地占全国的1/5以上。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被称为我国林业第二梯队的林业大军,多年来却一直在“一穷二死”的困境中挣扎。据统计,全国有30%国营林场经济危困,难于维持生计,不少林场连职工工资也发不出去。
穷源于“死”,工作“死”,体制“死”,思想“死”。
过去单一靠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具体办了什么事,效果如何,上面不去认真检查,下面也不负任何具体责任。林场缺乏压力和动力,难有活力。
单一的木材生产捆住了人们的手脚。林区丰富的资源没得到应有开发利用,捧着金饭碗没饭吃。
李石刚说,摆脱困境,搞活林场,再也不能走老路了。关键是要使国营林场从生产管理型转变到商品经营型上来,增强造血功能。这么大一个林区,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商品生产组织者,怎么能行!今年初,在林业体制改革中,中国国营林场开发公司脱颖而出了。
建立一批商品材基地
国营林场开发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已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公司已着手全面清理了1982年以来林业部投资工程项目,包括丰产林、商品材和森林公园建设,变无偿投资为掺股联营。公司按工程规划,林场按工程造林。几年成材,每年各分得多少木材,都有明文规定。林场有了压力,不认真经营不行了。
林区遍地都是宝。除了林木资源外,还有众多的林副土特产品,以及丰富的矿产,广阔的水面……。过去把搞多种经营视为不务正业。公司打破了这个界限,着眼于立体开发,综合经营。今年以来,公司先后与几十个林场联营办起了木制品加工、林副产品利用等多种经营项目,建立了20多个短平快商品生产基地。
海南岛的桉树可速生丰产,作为造纸材,外商竞相争购,价格看涨。公司按每亩50—100元投资,规划在海南建设200万亩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已建造60多万亩。以每亩出材6立方米,每立方米100美元计算,五六年后可获益上10亿美元。目前,公司还规划发展柞木、石墨、板栗、松香等林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可望崛起一个新型森林集团
资金短缺,是林业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公司成立后,除了原有的拨改贷和周转金外,还用经济办法内引外联,广泛筹措资金。他们已开始注意吸收国外资金。世界银行已同意在今后几年每年贷款1亿美元,在我国营造速生丰产林。公司用这笔钱,到本世纪末可建成5个大国营林场群,形成1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
目前,公司正着手建立信息、经销和服务开发三个网络,通过经济手段把分散的国营林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事,光靠林场行政管理部门哪能办得了。
李石刚介绍说,现在我国每年要拿出10多亿美元进口木材,可用于造林的投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就是嫌造林周期长,见效慢。这是一种误解。当林业真正走上商品经济轨道,通过集约经营,十年八年就可见效。其间再发展一些短平快多种经营项目,以工补林,林业的效益决不亚于其他任何行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实践,这个成立时间不久的国营林场公司,才展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一个以国营林场为主体的新型森林工业集团,必将崛起于中国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