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农业基础研究呈萎缩趋势 将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和生产发展后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记者来信

农业基础研究呈萎缩趋势
将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和生产发展后劲
最近,记者在中国农科院采访,一些主管农业科研的负责人谈起当前农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甚至萎缩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注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情绪饱满,积极投身科研,有不少科研成果已经接近和达到当代国际水平。但近两三年来,农业基础研究有所忽视。这表现在:
在选题上,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明显减少。据统计,“七五”期间,基础农学研究课题仅占农业研究课题的1%。
在人数上,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2%。
在年龄结构上,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中,60岁以上的占35%,而40岁以下的仅占3%。
从成果看,这几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项目明显减少,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基础科研获得突破性进展。
从经费投资上,据全国科技统计年报汇总,1987年全国1122个地区级以上农牧渔业科研机构,国家拨款收入(包括事业费、科技专项费和科技基建费)比1986年下降3.9%,其中事业拨款比1986年下降5.7%。而基础农学研究经费又只占农业研究经费的2%多一点。
值得重视的是,当前有的科研单位不能全面地、科学地摆正农业开发与农业科学研究的关系。诚然,加强开发工作十分重要,能够迅速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必须看到,如果没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作为强大后盾,开发工作就会成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迟早会干涸和枯萎的。
现在存在一种现象,对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给的经费、奖金少,晋升职务也比较难。有的研究单位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规定:只要一个科研人员能为本单位赚回8万元,可晋升副研究员;赚回20万元,可晋升研究员。因此,使不少中高级科研人员只得从事一些短期见效、很快来钱的科研项目和开发工作,而不愿意选择那些周期长、难度大、超前探索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科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决不可忽视。实践证明,基础农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后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10多年来,杂种优势及雄性不育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杂种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得了巨大的效益。我国仅推广杂交水稻一项,累计增产稻谷500亿公斤以上。由此可见,农业基础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多么重大。
为了防止农业基础研究的后劲不足,促使它健康发展,看来一些措施已势在必行。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持农业基础研究的稳定性、连续性。应该适当加大支持强度,增加经费。对于搞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与搞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要一视同仁。
本报记者 何黄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