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为西藏人民造福——记中南石油地质局第四普查勘探大队援藏井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9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西藏人民造福
——记中南石油地质局第四普查勘探大队援藏井队
本报记者 贺广华
能源,是困扰西藏经济发展的“老大难”。
8月21日,一支来自湘江之滨的地质勘探队伍,在念青唐古拉山麓、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成功地打出了我国迄今温度最高的一口千米深层地热井,给西藏人民奉献了一份“厚礼”。
金秋时节,记者走访了这支正在向地球深层进击的钻井施工队伍。
1987年6月,“四普”勘探队员们一踏上羊八井工地,便与无情的大自然开始了“较量”。
“风吹石头跑,六月下冰雹”。虽值盛夏,可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却没有象征生命的绿色。没有水,得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没有菜,便去88公里远的拉萨市去买。
为了抢时间,他们租用了当地一台“大庆130”钻机。这台钻机已在野外日晒风吹“睡”了5年,锈迹斑斑,残缺不全,无法启动运转。
“修!”30个职工,每天工作14小时,只用4天时间就拆卸完毕,6天时间完成了安装任务,使这台价值上百万元的钻机起死回生,并且一次试车成功,创造了少有的高速度,既赢得了时间,也为国家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西藏日报》赞叹:“三湘儿女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奇迹。”
1987年9月11日,西藏高原上第一口地热勘探深井开钻了。望着巍巍耸立的井架,队员们眼中噙满了泪水。为了争取早日开钻,他们受过多少“委屈”:
——80%的职工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症”。四肢乏力,呼吸困难,先后有11人次晕倒在施工现场。
——头顶烈日露天作业,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他们脸上脱皮,手脚起泡,嘴唇破裂。
——高原缺氧,味觉似乎也丧失了功能。每餐憋着劲也咽不下二两饭,两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最多的竟减了20公斤体重。
固井,是开钻以来的第一次“冲刺”。近千包水泥要在半小时内全部搬到井口,即使在内地,往往也得雇请民工。而在羊八井,上哪儿去找人?
“自己干!”职工们拍着胸脯表了态。
去年10月17日,206孔固井,整个工地成了粉尘弥漫的战场。机器声、脚步声、喘气声,汇成了一支雄壮的交响曲。大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
这是凝固而令人窒息的20多分钟。勘探队员们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归来:头发、衣裤像被灰色颜料染过一遍,汗水和水泥粉尘掺合在一起。有的当场晕倒,有的呕吐不止,有的睁不开眼睛。当最后一袋水泥压入井中时,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躺在地上,闭着眼睛张开大口喘气。此时此刻,他们只奢望有一口维持生命的氧气。
今年4月,被列为西藏“七五”期间三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中美合作玛曲试验井上马了。这是目前西藏地势最高、口径最大、钻探最深的一口地热井,国务院、地矿部、西藏自治区领导十分关注和重视。
为早日开钻,“四普”几十名职工顶着6级以上大风,在零下10摄氏度的恶劣气候下,开始了紧张的搬迁、安装工作。
简易宿舍刚刚搭好,一阵暴风全吹倒了;没有食堂,将就着啃冷馒头;5月,赶上大雪纷飞,手脚冻得不听使唤,每天仍坚持工作达16小时。队员们风趣地说:“四级风,当电扇,五级、六级顶着干,高原白雪拌白饭,雪山冰水当‘白干’!”
6月1日开钻后,遇上连绵大雨。山洪冲毁了公路,“七勇士”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急流爬行14公里去山外采购食品;三次滑坡,道路受阻,12名职工用手扒土开路;井台两次被淹,没停过钻机。
一年前,当“四普”援藏职工在羊八井打第一口井时,就在井架上临空悬挂了一巨幅对联:“战天寒斗低氧何惧千般苦,钻地热夺高产换到万家甜”,横批是“为西藏人民造福”。为了西藏的能源开发,多少职工默默地承受着感情的牺牲:6月,司机杨金富小孩不慎溺水而死;8月,班长龚关玉家房屋被洪水冲毁,都咬咬牙挺住了。而更多的是远隔万里的亲人,为不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将种种不幸的消息予以封锁,只在事后给井队指导员的信中倾诉衷曲;更不用说那些离别新婚妻子的丈夫,吻别襁褓中婴儿的母亲,告别身染重病父亲的儿子,他们只能把思念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诗言志。中秋前夕,黄文举队长写道:“宁可吃下千般苦,力争完钻再团圆。”不正表达了“四普”勘探者们的精神风貌吗!
“四普”援藏井队以丰富成果赢得了地矿部、西藏自治区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誉,地热地质专家们说:应该为他们请功。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陶醉,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国庆节那天,他们换上了一幅新对联:“战低寒昔日豪情今犹在,斗风雪壮志未酬誓不休”。
(附图片)
图为中南石油地质四队在拉萨羊八井新探明的一口地热井。
新华社记者 土登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