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玉洒程腔万朵梅——王万梅演程派《教子》欣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9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玉洒程腔万朵梅
——王万梅演程派《教子》欣赏
翁偶虹
晋剧唱腔,也有流派,仅就旦行而论,二十年代后,就有毛毛旦的毛派,筱桂桃的筱派,程玉英的程派,丁巧云的丁派,牛桂英的牛派,他们和京剧一样,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唱法上,根据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各有千秋的流派。
程玉英的程派,四十年代就以“嗨嗨腔”风靡晋中,流传着“宁愿跑得丢了鞋,不要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的佳话。1938年,她来京挑梁于广德楼,演出了《武家坡》、《芦花河》、《白蛇传》、《三娘教子》等剧。她的唱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我正喜欢京剧程砚秋的程腔,为他编写剧本。因程及程,认为程玉英的程腔,大可与程砚秋的程腔,并列媲美。这倒不是硬贴标签,牵强附会,而是从这两派程腔的造诣上,探讨出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逻辑。程砚秋的程腔,突出的表现是把脑后音运用在旦角的发声、吐字、行腔各个方面;而程玉英的程腔恰恰相反,她冲淡了晋剧脑后音的“二音子”,把口鼻共鸣的胸膛音,酝酿于委婉多姿的唱腔里,削弱了“梆子系统”高锐刺耳的激弦促节,趋向于柔韧绰约的意境,塑造出淑女娇娥的音乐形象。当时,我曾为文张诸报刊。岁月匆匆,至今已隔四十余年,不闻其腔者久矣。
最近,山西省晋中晋剧团来京演出,重晤程玉英,才知道她已年逾花甲,除示范演出外,专心课徒,把她独创的程腔,传授了她的弟子王万梅。王万梅的嗓音,恰似四十年前的程玉英,尽得其腔之妙。她演出的剧目,第一出就是程派的代表作《教子》,剧本重新整理,剔除了说教性的守节糟粕,突出了教育子女的现实意义,通过繁重的唱段和细腻的表演,在教子中洋溢出母爱的感情。
王万梅以三个唱段,体现了剧中的三个高潮。在训诲薛英哥背书时,由“导板”引起大段念白,接唱“平板”直到“留板”,声既清圆,腔尤舒爽,表现了平心静气的循循善诱,迂回地展出第一个高潮。及至三娘举鞭叱责,英哥以“要打,打你那亲生儿子!”来顶撞三娘,三娘愕然惊坐,从“慢二性”转“影调垛板”,又用婉转的程腔,表现内心的矛盾,形成全剧的第二个高潮。发展到英哥再一次顶撞三娘,三娘怒而断机,老薛保以“介板”之唱,激起三娘怀念亡夫之情,从“平板”接“原板”到紧、慢“垛板”,唱出全剧的第三个高潮。在悲叙往事的层次中,展现了极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那一段“那一夜、不和衣卧、伴月而眠。你把娘左边尿湿右边换……”长达七十余句综合叙事、抒情、咏叹、教诲于一炉的唱段,把程腔之美一气呵成,一泻千里地一饱观众之耳。剧场静到了饱和点,只觉舞台上有万朵梅花,洒玉般地骀荡春风于舞台,挥发出馨逸的清芬,使观众获得心神耳目合而为一的美的享受。
这一大段程腔,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唱下来,而是以繁重的动作技巧,铺衬感情的抒发。在英哥无奈顶鞭而跪,老薛保说了声“三娘请来教子。”三娘用手遥招跪着英哥,英哥三凑三躲,三娘几乎跌下椅来,同时又发现英哥欹卧在地,遥以手扶,表现出内心的母爱。老薛保从中斡旋,把英哥拦在三娘面前,英哥依然闪躲,横身跪移而避,激怒三娘,一脚勾着椅子,一脚蹉步,拖椅斜趋,猛一把抓着英哥,英哥叫声“娘啊!”扑在三娘怀里,三娘紧抱英哥而泣。这一连串的表演动作,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把教育子女而又蕴藏着无限母爱的内心世界,通过“情、理、技”的三结合,穿插在大段唱工之内,增强了整个戏的夭矫姿态。
(附图片)
王万梅饰三娘 王如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