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堵疏并举 水到渠成——平乡县由造假冒名车变为开始创自己的牌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0
第1版(要闻)
专栏:

堵疏并举 水到渠成
——平乡县由造假冒名车变为开始创自己的牌子
本报记者 杨振武 陈国琦
冀南一带,平乡县造假冒名牌自行车是出了名的。近十年来,造假活动时起时伏,不断蔓延,后来竟发展到由购件组装为“专业分工”,由单车零卖为成批生产,形成了生产经销假冒自行车的“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市场”。假冒活动涉及到全县13个乡镇、100多个村庄,殃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早在1984年,河北省委就曾批评过平乡的造假名牌自行车问题。从1980年到1986年,平乡县也曾3次对假冒活动进行打击,罚了一批,还抓了人。然而,时隔半年,假冒活动卷土重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去年8月,省委再次点名批评平乡县委对假冒活动打击不力问题,之后,对县委班子作了较大调整。一时,平乡有谚云:“不法分子发大财,县里领导下了台。”
刹假冒歪风,又摆在平乡县委新班子面前。前车之鉴,使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里面既有政策界限问题,更有个群众愿望和群众情绪问题。他们决定采取“堵疏并举”的方针,对假冒活动实行综合治理。
首先是一场颇有声势的法纪和道德教育。普法培训、广播讲座、宣传橱窗、黑板报、标语牌,多种形式一并采用,晓理讲法。还有个“三讲三反问”,即:一讲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平乡人民的关怀和各地的支援,反问自己以怨报德,假冒坑人该不该?二讲南疆将士“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高尚品质,反问自己损人利己对得起谁?三讲冒牌车在各地造成的危害,反问自己若是受害者,会怎么想?社会舆论教育了群众,也使那些在假冒活动中涉足不深的人“悬崖勒马”。
打击也是很严厉的。他们从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和涉及党员的案件抓起,先是对14名与假冒活动有牵连的党员、干部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撤销了假冒活动严重的6个村的“先进党支部”、7个村的“文明村”称号,还撤销了一个乡党委书记和10个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党员”称号,挽回了影响。接着,又3次召开公判大会,对7名从事冒牌自行车活动的犯罪分子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政法机关还依法逮捕、收审、拘留33人,罚款11万多元。打击了以身试法的人的气焰,也使一些伺机“东山再起”的人死了心。
与此同时,平乡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疏导工作,帮助群众开辟正当的致富门路。他们利用原有搞假冒的技术、场地和设备,组织群众开发新产品,特别是发展与自行车相近的三轮车、童车和多功能自行车等项目。一度“蔫”下去的群众情绪很快又高涨起来。不到1年时间,在原先假冒活动严重的乡村就出现了近20家三轮车厂。马鲁集农民马林秀,花3万元买专利,试制出既能当自行车、三轮车骑,又能当手推车、摇篮用,还可以当餐桌和简易沙发的特型多功能车,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这种车还未形成批量生产,前来订货的就达10余家。最近,田禾村农民朱玉有又试制出几种型号的“玉龙”牌彩色坤车,投放市场后,销路很好。
平乡人由搞假冒变成开始创自己的牌子。仅自行车座一项,全县就发展有滏阳、古庙、长鹤等几种牌号,年产达上千万个,创利税1000多万元。一些尝到甜头的农民说,现在再让我们搞假的,我们也不干了!
平乡县持续10年之久的假冒风终于刹住了。对此,县委书记段钢深有感触地说:“制止假冒活动,如同治理洪水一般,只靠水来土堰而不疏通河渠,即使一时治住,迟早还会出漏子;而堵疏并举,让水畅其流,坏事也是可以变成好事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