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要谱出新的乐章——我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0
第2版(经济)
专栏:

要谱出新的乐章
——我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陆振华
今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平均每天超过1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年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将上升到第16位之前。可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适应外贸发展的因素。其中出口货源不足、质量改进不大和初级产品比例过高,就比较突出。这里固然有体制和技术管理上的原因,但是也同近几年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和多数基地经营仍在低层次的现状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建成和在建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已有相当数量。然而,这还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出口初级产品多、高增值产品少,至今还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纺织品出口中,初级产品和半成品约占整个出口量的60%,以至出口的纺织品价平均每吨仅为4700多美元,只及日本的一个半多一点,还不到西欧的一半;在轻工出口中,约有80%的产品还是五六十年代的“老面孔”。有些产品因质量和包装低劣而流落地摊。这说明,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在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深层加工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赵紫阳同志曾在“七五”计划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放在首位;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在沿海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各种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出口商品基地和专厂。我们应该根据这个主旋律,谱写出基地建设的新乐章。
变行政手段为经济手段发展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这是保证优质货源出口的重要途径。过去,我们采取领导指定地方和企业、国家调拨资金的办法发展基地,往往形成外贸部门一头热,而基地缺少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缺乏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动力,因此,普遍存在后继新产品缺乏和供货能力增长缓慢的现象。为克服这一弊病,近年来一些基地运用择优定点、公开招标、投资参股和有偿贷款等经济手段,取得明显效果。机电部门根据产品质量优、成本低、销价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通过摸底筛选,分批确定和扶持了200多个基地企业和600多家出口专厂,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因而有效地提高了机电行业的出口创汇能力。今年前9个月机电出口额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出口额在2亿美元以上的外贸、工贸进出口总公司已有6个,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已拥有20个以上。轻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采取招标办法,明显地提高了基地建设的创汇
效益。据测算,300多个中标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增加16亿美元的创汇能力。这些成功的经验应当迅速加以推广。
在基地建设中,还需要打破外贸和生产分家的旧格局,使外贸和生产、科研、金融相结合。诞生7年多的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使外贸、金融、信息咨询、外贸租赁融为一体,先后投资4亿元人民币在各地兴办了合营、联营企业356个、中外合资企业50多个和一些企业集团,并融资2亿美元兴办租赁项目300个,成功地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它还在香港、美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兴办了合营、合资企业,出口基地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现在,这家公司扶持和生产的出口产品创汇能力明显增强,1987年提供出口产品13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4亿元以上,相当于1983年全年提供出口产品总额的11倍。
集中生产和科研力量培养“拳头”产品,争取在国际商战中站住脚,这是基地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又一个方面,近年来,轻工、纺织、电子、机械等行业已在培养“拳头”产品上下功夫,开发出一批年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和1亿美元以上的产品。有些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开始摆脱那种靠老产品吃饭的低层次经营方式,注意和科技研究部门结合,开发高增值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他们的经验值得各部门、各地区在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中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