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为发展文化事业创造宽裕的经济条件 辽宁省戏剧舞台持续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为发展文化事业创造宽裕的经济条件
辽宁省戏剧舞台持续繁荣
本报讯 记者蒋涵箴报道:在戏剧舞台普遍处于“低谷”不景气的情况下,辽宁省开展以文补文活动,使文艺创作和舞台演出保持了持续繁荣的势头。
1987年,省专业作者创作剧目达120多部,其中搬上舞台的有24部,既有像《走出死谷》、《女娲传说》等一批打破传统表现程式的探索性剧目,又有像《秦始皇》、《康熙大帝》等一批新编历史剧目,还有一批电视剧、儿童剧在全国受到好评。特别是沈阳话剧团的《搭错车》,创造了连续演出超千场、收入逾百万的全国纪录,受到了文艺界的瞩目。
辽宁省文艺人才齐全,是全国政府办文艺团体最多的省份之一。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属“阳春白雪”的大型文艺团体,如京剧团、话剧团、芭蕾舞团等出现危机。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钱排戏。全省目前有全民所有制的文艺从业人员7400多人,一年只演出2.3万多场。由于费用的猛增,演出场次越多,赔钱越多。国家补贴的经费现在用来养人尚不够,哪里有钱排戏?演员无戏可排,有的在家当“保姆”,有的去“走穴”,有的每晚到餐厅、饭店去演唱。
从1985年开始,省文化系统朝着为发展文化事业创造宽裕经济条件的目标,摸索出一条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的路子,开展以文补文,一年比一年活跃。1987年,全省以文补文的纯收入为1487万元,相当于当年国家拨事业费的24%。本溪市话剧团在排好戏、演好戏的基础上,录制发行了《走在悬崖上的人》、《在特殊商品面前》等录像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1987年,这个团创收13万元,相当于当年国拨经费的总额。
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补充了文化事业费,缓解了事业发展与经费不足的矛盾。省文化厅首先把1000多万元的收入用来发展艺术生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文化设施和添置文化设备,先后重点扶植一批创编剧目。
对于一些不能赚钱、但确是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省文化厅下了一条决心:该无偿服务往上搭的钱,要心甘情愿、大大方方地往上搭,这才真正叫以文补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