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希望和潜力——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侧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希望和潜力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侧记之二
本报记者 黄彩忠 蒋亚平
秋收已毕,农村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带来了喜讯,也带来了忧虑。
粮食在徘徊了3年之后今年又比上年减产。人们的心,不免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会议发言不乏批评,不乏抱怨。但大家一致认为,在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上,既不容盲目乐观,也不容悲观。因为,在徘徊的困惑中,人们分明已看到潜力,升起了新的希望。
重视农业的气氛从上到下非同寻常,大大有利于农业发展新局面的形成。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4天,即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专门就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业发展的问题讨论了整整一天。农村工作会议的开幕、闭幕,中间还有中央领导同部分代表的座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能出席的都出席了。多次参加农村工作会议的代表纷纷议论,最高决策层与会这么“齐整”,历来没有过,“重视农业”的气氛从上到下非同寻常。
干农业这一行的都知道,打破粮食生产徘徊局面,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使他们欣喜的是,农用生产资料的紧缺和大幅度涨价、合同定购粮食价格偏低,农业投资偏少等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且订出了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投入、增加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稳定化肥价格等新措施。如,在明后两年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情况下,国家仍决定从预算外资金中开征农业发展基金,代表们说:这些“干货”,都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发展农业生产近十年来都是强调靠政策、靠科技,这次增加了一条:靠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粮食就难以上个新台阶。
代表们普遍反映,正当我国农业走向振兴的时候,却出现了减少对农业投入的倾向。与城市基本建设规模不断膨胀、一座座楼堂馆所拔地而起形成强烈反差,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的基建投资不断下降。1986年我国农业基建投资只占基建投资总额的3.3%,跌到了历史的最低谷。
农业投入要增加,钱从哪里来?中央、地方、集体、农民,四股力量一齐来。但对于地方来说,力量的基点在哪里呢?这正如河南省副省长宋照肃所说的——在自己。对自己的力量抱有信心,就不会松懈,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干。今年河南省下决心挤了挤,给水利增加了6000万元的投资,明年打算再增些。农民中也蕴藏着很大的潜力。这两年新郑县向农民转让旧机井,让出670余眼旧井,回收140多万元,再投入到打新机井中去。农民说这是“百分之百的责任制”。由于投资机制变了,农民高高兴兴地拿出钱来搞水利。他们准备在河南全省推广新郑的经验。
浙江农业投资新机制已初现框架,他们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健全乡村合作基金,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实行劳动积累制度。仅从最后一点看,效果就很不错。全省大约有40%的村已建立劳动积累制度,使冷落了若干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现高潮。
广西从1986年开始,拿化肥奖售农民卖粮,农民卖50公斤贸易粮,可得到标准肥(平价)30公斤。他们已连续干了3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周围省区都认为是个好办法。当然,这要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不咬紧牙关、勒紧裤带是难以办到的。反过来想,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行呢?
我国农业仍处在技术层次较低的粗放经营阶段;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作用仅占30%,而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占60—80%,这里的潜力不小。
四川省的同志这次来京开会前,专门拿出4天时间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商讨如何挖掘四川农业的潜力。大家列了十几项马上就可以动手的科技开发项目,例如,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四川已搞了3年了,今年500万亩,多收3亿多公斤粮食,全省推广可多收七八亿公斤粮食。川东南河谷地区适宜发展杂交双季稻,两季可收800公斤,目前搞了六七十万亩,三五年时间发展到200万亩,又可以多收五六亿公斤。四川的同志说,只要我们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同增加物质投入紧密结合起来,就能使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
代表们普遍注意到了国家科委向会议提供的一个题为《依靠科技进步是解决中国食物问题的根本途径》的材料。材料中说,“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技术和饲养水平落后以及饲料转化率低,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然而,这也正是我国发展潜力之所在。”例如,有一种比普通玉米蛋白含量高两三倍的高蛋白饲料玉米,用它这种玉米喂猪每增重1公斤可省粮两三公斤,5个月左右可长到90公斤出栏,比用普通玉米饲喂省一半时间。又例如,我国每年有大约700亿公斤的粮食被用作饲料,其中大约80%以上是农民直接用于饲喂畜禽,这种饲喂方式造成每年大约180亿公斤饲料的浪费。看这样的材料大开眼界,可惜我们的农民还很少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即便有少数知道了,也不知究竟怎么办。
在粮棉生产徘徊不前的同时,农业开发却大步前进,方兴未艾,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代表们从四面八方带来的消息表明,在粮棉生产显得不很景气的近三四年里,农业开发却出人意料地大步前进,同乡镇企业一样显示出异军突起的态势。
农业开发的兴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谁说农业在萎缩?谁说农民积极性不高?谁说搞农业注定无效益?谁说农业后劲不足?在开发农业这个领域,这些说法一概失灵。更可贵的是,农业开发把亿万劳动力引向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涂,缓解了耕地内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口”的矛盾,拓展了农业的活动空间。
福建念“山海经”7年,已经深深地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就是千千万万农民群众。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投身到开发、利用、改造山海资源中去。全省平均每个农民从开发性农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143.6元,占人均年纯收入的30%。
江西农业总体开发战打了一个多年头,他们提供的资料表明,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开发和综合利用却相当低,出现很大的反差。这个省有4000多万亩宜林荒山、1000多万亩宜农荒地、1000多万亩宜牧荒坡、草滩,还有100多万亩水面尚未开发。2000万亩中低产田去年亩均收入只有186元。
今年起步的三江、黄淮海、松辽这三大平原的开发以及广西、云南、新疆的糖棉基地的开发,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三大平原,引进了开放式开发,实行跨地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北京市、苏州市和宁波市,已经参加了地处“北大荒”的三江平原的开发,这无疑显示了农业开发对大中城市的吸引力。
我国除可供开垦的1330万公顷的荒地资源外,还有浅海、滩涂1300多万公顷,有内陆水面1730万公顷;现有耕地中有2/3是中低产田,南方有冬闲田1330万公顷,近期内可开发利用的就有800多万公顷。
这真是农业的一篇大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