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马拉开波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1
第6版(国际)
专栏:委内瑞拉通讯

马拉开波一瞥
本报记者 朱满庭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是北京地区的一句老话。套用一下,似乎也可以说“先有马拉开波,后有委内瑞拉”。一者,因为1499年欧洲探险家发现南美第一大淡水湖——马拉开波湖时,看到湖岸边不少水上人家,使他们联想到水城威尼斯,便用“小威尼斯”即委内瑞拉命名了这一带海湾,委内瑞拉后来又成为国名。再者,在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共和党人在马拉开波湖彻底击败了西班牙殖民军,委内瑞拉由此才获得了独立。
然而,无论是早年的欧洲殖民主义者,还是后来为独立而战的人们,都没有想到,方圆1.5万多平方公里的马拉开波湖底,竟是一个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石油库。1922年12月,马拉开波东岸的洛斯巴洛索斯2号油井发生大井喷,油涌如注,10日之内,共喷出原油百万余桶,马拉开波的重要价值才被世人所发现。马拉开波湖区油田的开发,不仅在委内瑞拉的现代经济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国的一个石油专家组来委内瑞拉帮助设计油井注水方案,承蒙东道主的厚意记者得以与专家组同往马拉开波湖油区,一睹这个世界特大油田的风采。
扼守在马拉开波湖咽喉部的马拉开波市是委内瑞拉第二大城市,有100万人口。如今那些饶有风味的水上人家已难寻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高大楼群和成片的平房住宅。郊外则是一派牧场风光,椰子树、棕榈树和其它热带树木一簇簇散落在大片的绿草地上。原来,马拉开波地区不仅盛产石油,还是全国主要的牛奶和牛肉产地。
真正令人一饱眼福的还是拉古尼利亚斯大油田。从马拉开波市驱车穿过一座长达8公里的跨湖大桥,就来到了拉古尼利亚斯陆基油田,它是委内瑞拉石油开采初期的见证。60多年前的石油勘探与开采主要在湖岸陆地上,当时的生产条件相当艰苦。沉重的钻探设备需要用船运牛拉送到井区。井架是用当地的木材搭成,灌井用的泥浆由人工搅拌,储油池是就地挖的大坑。石油运输线要穿过莽莽的原始森林,交通十分困难。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住西方石油公司前来开采石油的热潮。由于东岸油区陆续被外国公司租用去,后来的美国克里奥尔石油公司只得租占湖面进行水上开采。水上油田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已知的储油量和石油产量,使拉古尼利亚斯油田成为世界著名的特大油田之一。
乘快艇进入烟波浩渺的马拉开波湖后,一片油井之村尽收眼底。只见万顷波涛中,一座座油井平台傲然挺立。其中不少平台上都保留着高大的井架,远远望去,场面十分壮观,令人赞叹不已。近些年,湖上的石油开采都已由驳船式浮动平台取而代之,原有的井架失去了实际用途。委内瑞拉政府有意保留了一部分,供人们游览。据统计,马拉开波湖面上有7000多口油井,日产量达100多万桶,占全国总产量的70%。迄今为止,马拉开波湖油区已开采石油达40多亿吨。
除了油井外,湖上还有不少其它设施,如有一座水上天然气压缩厂,面积达1万平方米。这座工厂将油井中伴生的天然气收集起来,经过压缩,再重新注入油井,用以提高产油量,它是整个湖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一部分。水上密集的油井,水下纵横交错的油气管道和陆上一个个硕大的储油罐,这宏大的石油生产规模,是委内瑞拉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马拉开波油田已渡过了鼎盛时期,石油储量和产量正在逐步减少,许多油井已报废。1976年,委内瑞拉石油国有化后,全国各地区加紧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在湖区又打了不少深井,以扩大探明储量和产量。此外,对油藏衰竭的老井则采取注气、注水等措施。中国石油专家组的任务正是为马拉开波湖一个区域的油井设计注水方案,进一步提高复采能力。作为交换,委内瑞拉将以其开采重油的丰富经验为我国的胜利和大港油田设计注(蒸)气方案,这是中委两国在石油方面的首次技术合作。
马拉开波是委内瑞拉得天独厚的石油财富、石油工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也是人民奋发建设祖国的象征,它将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本报加拉加斯航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