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今冬明春全国猪肉供量充足,但饲料紧张,有关部门告诫——防止生猪生产再滑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2
第2版(经济)
专栏:

今冬明春全国猪肉供量充足,但饲料紧张,有关部门告诫——
防止生猪生产再滑坡
本报记者 萧俊熙
最近一两个月,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广西、云南等10多个省、区、市,生猪生产出现了不稳的苗头。
一些地方的农民竞相抛售待育肥的架子猪、母猪、仔猪,市场猪价下跌;一些农民见卖猪无利,该卖的猪不卖了,待价惜售或留自食,售猪后也不愿补栏,因而空栏户增加。四川省新津、安县等地市场毛猪价由每公斤5元下降到4元以下,架子猪、母猪上市量猛增数倍,成交的却很少。江北县食品公司9月份收购肉猪300头,10月份前25天就收购了2.3万多头,有的农民一次就要卖一二十头架子猪。湖南省肉猪围栏现象较普遍,全省现存栏猪40至60公斤以上的占43.3%。
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各地饲料紧缺、价格上涨。上述各地玉米、饼粕的市价比去年同期上涨20%以上,个别地方高达50—100%,而且缺货,相当一批饲料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从全国来看,今年饲料生产形势是好的,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增加30%,但因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商品畜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业饲料依赖性增强,饲料产需仍有较大缺口。
人们担心饲料价格上涨会超过生猪收购价的增长,对明年生猪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出现滑坡。
我国生猪生产现在仍然主要依靠亿万农户,农民有利多养,无利则少养不养,生猪生产目前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最近的一次波动出现在去年此时前后,也是因为饲料涨价,农民养猪少利无利,猪肉市场供应紧张。国家决定提高猪肉购销价格,放开市场,一些大中城市凭票定量供应,给市民补贴,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拨出30亿公斤“议转平”饲料粮差价款,扶持养猪,各级政府落实了其他养猪优惠政策和措施。经过一年努力,全国生猪生产已走出谷底。据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湖南、山东等24个省、区的典型调查,今年1至9月份猪的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4.4%、3.9%、8.6%,城乡市场猪肉供应充足。第四季度是肉猪出栏高峰期。四川省第三季度末就已向国家提供了19.9万吨猪肉,接近完成全年上调任务,还有大批肉猪将上市;湖南省尽管遭受水旱灾害,已出栏肉猪仍比去年同期增加9.13%,还有1200多万头肉猪将在以后几个月出栏。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到今年底及至明年春节,全国猪肉供给将是充足的。
养猪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当前部分地方饲料紧缺,与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减不无关系。本来,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粮食产量年际间有波动是正常的。国务院早在9月份就宣布了今年度粮食供销均无问题。但由于一些地方对粮食购销的宣传、组织工作做得不好,农民惜售;一些地方因一时现金短缺,购粮出现“打白条”现象,农民手中有粮不愿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几个月交通运输紧张,粮食产销渠道受阻。
猪肉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菜篮子”,养猪是农民的一个经济来源。生猪生产新波动的苗头一出现,立即引起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前不久,国务院已就此专门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措施。为缓解南方饲料粮紧缺状况,在八九两月已从东北调出33万吨玉米的基础上,第四季度再调100万吨玉米进关,北方关内组织20万吨玉米南运。为组织好这次调运,农业部、铁道部、口岸办均作了部署,要求所属单位全力以赴,组织货源,安排运力。现在,东北玉米已开始源源进关。中央有关部门也要求下属主管部门,采取得力措施,稳定生猪生产。行之有效的各项奖励养猪的优惠政策不能变;千方百计保证饲料原料供给,饼粕、糠麸等优先保证饲料生产,积极开展以料换粮,即用饲料换农民的粮;广泛开发饲料资源,寻找代用品等。同时,要加强饲料市场管理,把好质量关,严防某些单位和个人趁机抢购囤积,倒卖牟利。把可能出现的波动限制在小的范围和波幅内,不致形成滑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