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面对沿岸二百余企业九千多万吨污水 引滦水防治污染保证达饮用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面对沿岸二百余企业九千多万吨污水
引滦水防治污染保证达饮用标准
本报讯 记者谢联辉报道:由于种种缘故施工前未作认真环境影响评价的引滦工程,通水后面临着滦河流域沿岸200多个工矿企业年排废水9000多万吨的污染。近几年来,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河北省、天津市有关市地县通力协作,积极治理污染源,保证引滦入(天)津、入唐(山)的水质达到饮用二级水标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引滦工程通水不久,国务院负责同志就指示:“引滦入津的水非保护不可。”1984年引滦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对这条改为兼顾饮用水的滦河开始了有计划的整治。
河流功能的改变,给沿岸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小组首先抓紧引滦沿线及上游被列为第一批限期治理的55个污染项目。今年对治理项目进行验收评定,天津市7项,河北遵化县4项,全部合格;承德地市44项,合格29项,未完成10项,关停并转5项。在合格的40项中,13项评为优秀治理项目。
据对40个合格项目的不完全统计,废污水排放量由治理前每年3230万吨,减为治理后的2350万吨,减少880万吨;废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每年减少5570吨;沿线的8家医院,污水均达到标准排放。已治理的项目,不仅免缴了排污费,还把许多“废物”变为可利用资源。承德钢铁厂过去废渣倾入滦河,污染水体,影响行洪,现在利用废渣做高炉添加剂,每年外销12万吨;蓟县、遵化、隆化等县化肥厂和马营磷矿等,改变“用滦河水,污染滦河水”状况,建立了污水闭路循环处理系统,节省了水资源,减少了水体污染。据统计,40个项目共节水880万吨,年增收达410万元。
在治理过程中,沿线市地县以大局为重,克服等待、观望思想,积极集资治理。在1984年至1987年治理总投资的2534万元中,除国家拨款500万元,大部分是采取“谁污染、谁治理”办法集资的。天津市除完成规定限期治理项目外,另外投资数百万元增加治理项目。已经承担北京部分饮水水源保护的承德地市,在跨流域的引滦工程建成后,为让天津市人民吃上甜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挤出1000万元左右,努力完成治理项目。
参加前不久召开的引滦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许多同志认为,保护引滦水质取得的成绩,既体现了引滦沿线和滦河上游人民的情谊,又反映了保护引滦水资源的紧迫性。据引滦水质监测网的3万多个监测数据分析,几年来花大力气治理后的水质,与5年前通水时情况相差不大。也就是说,投资2500多万元治理几十个项目取得的效益,基本上与近几年发展的乡镇企业新增加的污染相抵消。如果不加强沿线及有关水域的管理、治理,引滦水资源仍有被污染的可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