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纠正农村剧团演大戏的偏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3-14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简评

纠正农村剧团演大戏的偏向
据本报读者和各地报刊反映,目前有许多农村剧团离开了它服务于生产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政治觉悟的重要任务,一味讲究形式,盲目向某些专业剧团看齐,醉心于演大戏,追求大场面,浪费许多钱购置服装布景,加重了群众的负担,产生了严重的偏向。
有些农村剧团团员把演剧看成是为个人“出风头”,认为演出结合实际的短剧“不过瘾”“不值得演”,于是竞演大戏,演古装戏,如演“牛郎织女”“九件衣”“李闯王”“信陵公子”等。有的剧团为了要演大戏,但人手又不够,便支离破碎地演出大戏中的某几场来“过瘾”,如苏北泗阳县黄圩剧团前年演“白毛女”,演到杨白劳自杀就结束,去年演到喜儿被强奸就结束了,给了群众以很坏的影响。
农村剧团盲目演大戏的结果必然是使剧团脱离群众。许多演员上台不说本地话,要说“京腔”。还认为在本村演戏,“自唱自乐”丑得很,要到区里县里去演才光荣。某些领导剧团的干部也认为带领剧团离开本村出外演大戏,“很有光彩”,“比带一师人马还威风”。苏南宜兴某些剧团去年在早稻大部分快要收割时,还四出演戏。剧团每到一处,要这要那,还要好饭招待,而演出的戏群众很不爱看。
农村剧团盲目演大戏的结果必然会造成铺张浪费现象。如浙江绍兴柯桥镇剧团演“牛郎织女”,单装置一套布景就花了一百多万元。苏北江都某剧团义演,卖票一百二十万元,作十二片硬布景等的用费就用了一百四十万元。苏南宜兴杨巷区剧团不注重地方戏,特地请一个教师教京剧,每月月薪两石米。湖北孝感陡岗埠剧团除正副团长外,还仿效某些大剧团设立了写绘、戏剧、音乐、保管、借物、布置、灯光、化装等八个组。河北赞皇朱山村的丝弦班和秧歌班互比排场,秧歌班花了一百二十万元买了一个戏帐子,丝弦班就花更多的钱到天津去买更好的戏帐子。苏南宜兴鲸塘区紫云乡剧团因演戏缺少袍套,便在晚上派民兵到徐舍区洴浰乡庙里去抢菩萨穿的袍子,以致引起纠纷。为了比排场、买行头,湖北孝感、河南宁陵、河北武安、山西介休等地的许多农村剧团竟然侵犯贫农和雇农的利益,折卖了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如土地、房屋等。
农村剧团是农村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宣传队伍,根据最低估计,目前全国农村剧团在六万个以上,团员近二百万人。各地领导部门必须重视对这支宣传队伍的领导,必须迅速纠正上述的严重偏向,加强对农村剧团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它不违背业余的、自愿的和季节性的原则,密切结合生产,结合政治,成为教育农民的有力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