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无形的磁场——北台钢铁总厂采访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3
第2版(经济)
专栏:

无形的磁场
——北台钢铁总厂采访随记
本报记者 杨振武
若说优势,北台钢铁总厂首先就不占地利:山沟,距市区15公里之外。可在辽宁本溪市,北钢这几年是惹人羡慕的。市里招工,北钢成了青年人的“热门选择”,甚至于还有放弃市区工作而往北钢“流动”的。为此,前不久,记者“沉”入北钢,细细探寻了一番。
建立在理解上的决策
在铁水奔流的1号高炉跟前,话语不多的厂长杨新华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情况:原来,北钢本不在辽宁省的“七五”改造之列,但他们不甘看摊守业,近三年,先后筹资3.6亿元,进行了17个重大项目的技术改造。
负债经营,而且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而,这项充满风险的决策,在北钢实施得却一帆风顺。目前,厂里的“七五”规划已提前两年完成,设备基本上达到80年代水平,采、选、铁、钢的生产能力均成倍增长。到年底,无论产值,还是利税,一个北钢可顶原来三个北钢。记者向杨新华讨教其中奥秘,他笑笑说:
“其实,这里面也没什么秘密,关键是你要真正相信群众,把决策建立在广大工人的理解之上。”
据厂党委书记张敬生讲,北钢设有“厂长信箱”、接待日制度,还有党政工联席会、对话会等,大凡厂里的重大事宜,都是通过这些形式来沟通和决定的。在“负债改造”决策时,先是干部圈里的统一认识,然后是层层对话会,还有厂长的电视讲话。这样,职工心里都有数了,分力也就变成了合力。
“我们的厂长民主意识强”,北钢的职工这样评价他们的厂长。杨新华并不飘飘然,他认为,民主本是厂长负责制的题中之义。做厂长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工人是主人。
正因为如此,北钢这几年推行的工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等,都没有搞
“一步到位”,而是根据职工的承受能力,牛毛细雨经常下,小步快跑,逐步到位。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动荡。
“没人理解,厂长目标永远只是一个人的意识;而群众明白了真理,就会齐心来做。”杨新华这番富有哲理的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北钢成功的缘由。
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最佳位置
深入北钢,发现他们的改革独具特色,一是起步较早,二是各项改革都是着眼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管理,北钢1986年就动了真格的。他们不仅搬掉了“铁交椅”,也打破了“一次分配定终身”的管理,放开让人才合理流动。据副厂长刘兴亚透露,两年多来,北钢工作变动的职工有数百名,大都是出于自愿选择,即使是竞争落聘的干部,也很少有闹情绪的。原中学校长在岗位上不适应,公开招聘时,他自动告退,重返讲台当外语教师,很快就成为教学上的“台柱子”。
大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放开让人才流动,解决了把人才安错位置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一线往二线挤,二线往三线靠这些让厂领导头痛的问题。不过,北钢很快调整了天平上的砝码:在调级、评奖、分房等事情上,加大生产第一线职工的比重;提高了采矿工、炉前工等艰苦工种的岗位工资。这样,就促使人们在寻找自己位置时,不再只盯着清闲和舒坦,而转向更加实惠的选择。那些想多出力多挣钱的青年人,更多地从二、三线流向了生产第一线。
北钢有个70多人的设计研究所,一段时间,有些设计人员下班后悄悄从事“第二职业”,晚上熬夜,白天工作无精打彩。对此,厂里没有简单地禁止,而是加以引导。他们合理确定研究所的设计产值基数,明文规定,设计人员不分班上班下,完成设计指标后一律按业余兼职计酬。于是,人们的心很快被拢住了。去年,全所完成设计产值1400万元,比上年整整翻了一番。当然,设计人员的收入也是可观的。
对这件事,杨新华的看法是:当厂长的就得想法让职工的价值在企业内部实现,让他们的力气有地方使,智慧有地方用。不然,“跳槽”的事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多年旧体制的弊端,把一批人养懒了,他们干活挑肥拣瘦,只想拿钱而不愿出力。因此,在改革的大潮中,他们理所当然地被淘汰了。厂里专门办了劳务市场,把这些人收拢在一起“待业”,头两个月由总厂照发工资奖金,第3个月则只能开70%的工资。这样,逼着一些人“脱胎换骨”,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据说,这一招还真灵,多数人在头两个月就走上新的岗位。
更多地拨动人们心弦
晚上七点多钟,杨新华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刚端起饭碗,“当、当、当!”敲门声就响了。杨新华起身开门,让人进来,一谈,又是半小时。再次热饭,妻子张丽唠叨开了:“有啥事厂里谈不了,回家还瞎忙。”杨新华不急也不恼,解释道:“工人找厂长说句话,也不知心里憋了多久,这点我们要体谅。再说,多听听群众意见,也没什么坏处啊!”
在北钢,不光厂长家里这样,其他厂领导家里也常常有敲门声。他们对此不是厌烦,而是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时机,平等待人,互相交流。即使有什么不同意见,也总是听人把话说完。难怪一位采矿工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厂里的头头们眼里有咱们,够哥儿们!”
北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多侧面的,一项活动、一件事,甚至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譬如,青年工人结婚,厂领导露一下面;逢年过节慰问病号,等等。杨新华总是讲:“对厂长来说,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尊重工人。不能以为承包了就可以随意处罚,而应更多地拨动人们的心弦。”
据了解,北钢的对话会、谈心会,还有各类业余兴趣协会等,都是职工们“开胸顺气”的好场所。人们心里有什么不痛快,或是看不顺眼的事,都可以在这些地方讲出来给大家听。而厂党委开展的“北钢人精神”活动,则从激励的角度调动起了职工的情绪。
北钢办有厂报,每周一期。闭路电视星期六晚上是厂内的电视新闻。要是谁上了报纸,或是在电视上露了面,不用说本人,就连老婆孩子都觉得是光彩事。
厂里还有项专为职工设立的“合理化建议奖。”只要你不是开玩笑,或是乱来,提条建议就可以得一元钱的奖励,并记入成绩簿,以培养职工的参与感。据记载,去年以来,全厂已提各种建议1.5万多条,仅高级工程师丁文杰在设计中的一项建议,就为工厂节省3200万元。
在新旧体制转换的阶段中,北钢也有它的困惑和苦恼,杨新华和他的同伴们也不都是完人,但这丝毫不妨碍北钢1.3万多名职工对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他们就像无形的磁场,在十里厂区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为企业注入旺盛的活力。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北钢的成功,再次给人以启迪和深深的思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