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永志不忘的誓言——记离休干部王绍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永志不忘的誓言
——记离休干部王绍勤
彭保务 罗盘
初冬的早晨,天津富民路干休所门口。
白发皓首,一男一女相互牵挽。女的问:“老王,给孩子们的礼物带了吗?”老王掂了掂手里的提包说:“忘不了。”
这是北京军区后勤部驻天津某分部离休干部王绍勤和他的老伴。5年来,王绍勤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把心血和汗水全部倾注在松竹里小学的孩子们身上。担任松竹里小学校外辅导员,对副师职离休干部王绍勤来说,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利、没有名,可他的热情却从来没减退过,头发白了,布军装穿旧了,皮鞋底磨破了,眼睛完全失明了,他一如既往,在这条路上走着。他说:“我向党宣过誓,我向人民宣过誓,我不能忘记自己的誓言。”
捧着聘请书,他仿若返老还童
1986年10月的一天。
王绍勤刚在松竹里小学作完报告,少先队辅导员沈燕老师递上一份红字写成的聘书说:“王老,我们请您当我们学校的校外精神文明辅导员。”
王绍勤很惊讶,事先他一点也不知道。沈老师说:“区教育局曾给我们派了离休干部,但他说年纪大了,准备回老家休养。我们想,您从1983年起就经常来我们学校进行传统教育,就正式聘您担任我们的校外辅导员吧。”
回到家里,王绍勤把聘请书递给老伴。老伴摇着头说:“你哪里还有时间当校外辅导员?打从1982年离休以来,你又是忙着给人家治病,又是写回忆录。你看看,还有这么多病人的信等着你回复呢。”
王绍勤1945年在河北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戎马倥偬中,一直坚持自学中医,经40年刻苦钻研,对许多疑难病症已颇有研究。离休之后,义务为群众治病,治好的患者无法计数。在给群众看病的同时,他还撰写了上百万字的革命回忆录,眼睛也因此近视到两千度。
当晚,王绍勤拿着聘请书找到了干休所党小组长董谨。老董也是离休干部,他高兴地对王绍勤说:“这是咱们干休所党小组的光荣,你不仅要干,还要干好!”王绍勤说:“这个聘请书,是对我的委任状。”
当晚,王绍勤难以入睡,他想到了离休时向党组织的誓言:“身残心不残,体休志不休……”他决定拿出有限的休息时间干好这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上街给孩子们购买革命历史读物和一些学习用品,拄着拐杖,戴着两千度的近视眼镜,摸索着来到了松竹里小学。
“家徒四壁怕什么?”
松竹里小学校园窄小,设施简单,学生们课外文娱活动少。王绍勤首先想到的是让这些孩子了解党和国家的革命历程,寓传统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培养优良的品德。他东奔西跑租借革命历史影片《董存瑞》、《白毛女》等。学校经费紧张,王绍勤拿出自己的离休工资,支付片租和汽车跑片费。为此,他一年要花去上百元,租借场地的费用则无法计算。为了弄到影片,为租到场地,他向别人求过情,跟别人吵过架。王绍勤的事迹传到后勤分部政委孟昭云耳朵里,孟政委给宣传科和管理部门下了一道命令:以后凡王绍勤租影片、借礼堂,一概不许收钱。
王绍勤还在学生中开展智力竞赛活动、科学知识讲座、革命传统故事会,自己花钱为孩子们购买奖品。哪位学生家里有困难,他就赠送学习用品。他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和奖品,小的有多用三角板,大的有成语大词典。据不完全统计,他每月都为此花去80多元,这笔钱相当于他离休全部工资的30%。
或许有人以为王绍勤革命几十年,又长期在后勤部门工作,一定积攒了不少家底。其实不然,他的家里真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卧室和客室的所有家具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样式,他和老伴的那张床,还是用两张木板单人床拼凑起来的。只有那台14英寸彩色电视机,稍稍有点现代色彩。
今年重阳节,少先队的干部们来看望他们的王爷爷,其中一位红领巾问:“您家里怎么这么穷?”王绍勤说:“家徒四壁怕什么?跟你们在一起,我活得很富有、很充实!”
“你们别想弄得我晚节不忠”
王绍勤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孩子们身上,碰到学生,他就询问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对孩子们的态度;遇到家长,他就了解学生们在家的表现;见到老师,他就打听学校里还缺什么、有什么困难。对发现的问题,他从不袖手旁观。因此,老师、孩子们和家长都离不开他,有什么事都愿跟他说。
有一天,王绍勤来到五年级教室,班上的老师告诉他:有几个学生学会了吸烟,家长和老师都管不了。老师又说,班里不少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每月光买零食就花五六十块钱,油条刚吃一半就扔了。王绍勤在这个班开了一个革命故事会,讲述战争年代少年游击队员忍饥挨饿打鬼子的故事。孩子们含着泪珠说:“王爷爷,我们听您的,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今年年初的一天,他的二儿子对他说:“在工厂里干活收入太少,有个朋友请我去办公司,只要你出马挂个衔,事情就算定了。”晚上,儿子的岳父也来到王绍勤家里,开口就说:“我在一个公司当顾问,请你帮点忙,弄点货,弄点房子,再支援我们几辆汽车,公司亏不了你。”
王绍勤听了气得用拐杖直戳地板。他找来儿子和老伴,当着亲家的面大声嚷开了:“我就爱到松竹里小学去,有金子的地方偏不去!”他又指着客厅挂满条幅的墙壁说:“你们睁开眼看看,这墙上贴着我入党以来的誓言。我革命几十年,打手上过的公家钱、公家物成千上万,但从来没有沾过便宜。你们别想弄得我晚节不忠!”从那以后,亲家再也没有上门,二儿子则回心转意,风里雨里为父亲购买小学生用品,支持他当校外辅导员。
“我做的是大买卖!”
一天,王绍勤摸索在通往松竹里小学的路上。一位老熟人看到后对他说:“王老,你又赔钱又贴精力,当心把命贴进去。”
王绍勤扶着路旁的围墙,乐陶陶地说:“命我还是要的,买卖也不见得赔本。我现在每个月给学校投资80多块钱,等到21世纪,只要有一半学生成才,国家就能赚几十万几百万。告诉你,我做的是大买卖。”
眼疾和糖尿病一直折磨着王绍勤。他先是右眼渗血,左眼患白内障。由于工作繁忙,医治不及,1986年,他的视觉里只剩下一片黑暗,没法写字,不能上街,上下楼梯也跌跌撞撞。可他还是坚持每星期都到松竹里小学去讲故事、做游戏、主持智力竞赛。从干休所门口到松竹路虽然只有两公里,可对他来说却是险象环生。他得穿过4个车马不断的路口,还有一个人流拥挤的自由市场,好几次飞驰的汽车擦身而过,好几次差点被自由市场的小摊绊倒。有时会摔一跤,跌得鼻青脸肿。
这些事被干休所领导知道了。所长劝道:“您以后可要少走这条路,万一出了事,我们就没法交待了。”
干休所长的话提醒了他,他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又挂了一条横幅:手休嘴不休,眼瞎志不瞎,全家办教育,造福为国家。同时,动员老伴、儿子、女儿和女婿协助他当校外辅导员。家里人明白他的心思。要给孩子们买礼品,老伴提着包就上街去了;要给孩子们拟定智力测验的试卷,女婿拿着圆珠笔和复写纸就坐下来给他笔录;要到学校去做报告,家里人就轮流护送。
久而久之,从干休所到松竹里小学这条路附近的居民、学生、自由市场上的个体户都认识了这个带着红领巾的老军人和他的老伴、孩子们。
“这是大伙的心,我收下了!”
王绍勤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理解。有位青年人骑三轮车时差点撞上王绍勤,还骂他是“老瞎眼”、“老混蛋”。现在,这个青年人只要看到王绍勤经过自由市场,就主动搀扶他。在通往松竹里小学的路上,居民们一看见戴着红领巾的王绍勤,便会丢下手里的活,接力赛似地一段一段送他,直到校门口。
王绍勤所在的干休所对他的行动更是全力支持,所长程贵山给全所立了一条规矩:凡是王绍勤带学生们开展课外活动需用的车辆,一律免费提供。干休所会计张昭思见王绍勤为孩子们整理录音带用的是一部旧录音机,主动把自家刚买来的双卡录音机搬到他家供他使用。
松竹里小学的孩子们,更是视王绍勤如亲爷爷一般。今年,五年级的老师出了个作文题《谁是最可敬的人》,结果,80%的学生写的是王绍勤的事迹。今年10月,松竹里小学开展“小厨师”竞赛,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每人炒一份菜。菜炒好,老师问道:“这么多的菜,该由谁来品尝?”孩子们用清脆的童音放声喊道:“王爷爷!王爷爷!”最后,全体少先队员选出自己的代表、评出最佳“小厨师”炒的菜,送到王绍勤的家里。
王绍勤尝了尝孩子们送来的菜,激动地说:“这是大伙的心,我收下了!”这是王绍勤第一次收下孩子们给他的回报。
(附图片)
松竹里小学的少先队员在为他们的王爷爷戴红领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