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愿中丹农技合作硕果累累——访丹麦王国农业大臣特尔内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4
第7版(国际)
专栏:人物专访

愿中丹农技合作硕果累累
——访丹麦王国农业大臣特尔内斯
本报记者 陈满正 郭季华
北京深秋,红叶傲霜。11月8日、9日中国—丹麦农业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借此机会,我们走访了专程来京的丹麦王国农业大臣特尔内斯先生。
特尔内斯大臣首先谈到中丹农业技术合作取得的成果。他说,近几年来,丹中两国在农业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增加,已取得了成绩,一批前景可观的农业技术项目成为丹中合作的范例。在中国许多省份建立起来了良种培育中心;正在中国和丹麦对中方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奶制品、生产设备、食品的加工和冷藏设备、良种猪的试验场及其饲料加工厂已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建立起来;丹麦的奶牛、瘦肉猪和家禽及饲养技术也引起中方的兴趣,来自丹麦的种畜看来也已适应了中国的生长环境。双方过去合作所取得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扩大交流和发展贸易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丹麦是个小国,人口512万,6%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160人的需求,2/3的农产品用于出口。丹麦的猪肉和猪肉加工品行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生猪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丹麦共有奶牛100多万头,其中花色奶牛占60.1%,花色奶牛的年头产奶量在欧洲居首位。丹麦平均每头奶牛产奶量1986—1987年为6855公斤。它的乳品工业发展迅速,今年畜产品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渔业生产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养鸡业、牧草种子业也蜚声全球。
接着,特尔内斯先生介绍了丹麦的农业投资、农业科研等在出口创汇方面的经验。他说,100多年前,丹麦有13户农民组织了第一个合作社,发展奶肉制品。其后,合作社逐步在全国建立起来。二次大战后,欧洲进行了一次工业革命,丹麦实行了机械化生产。现在,丹麦每年将农业总产值的25%—30%用于农业投资,另外再拿出农业总收入的3%用于科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尔内斯大臣还说,丹麦农产品能远销世界各地,靠的是高质量产品、高技术和高质量的服务。这“三高”使丹麦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站稳脚跟。这就是我们农产品创汇的一点体会。
在回答记者关于丹麦怎样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的问题时,农业大臣说,丹麦是通过农校、各级农业委员会、顾问制度三条渠道向农民传播先进技术的。他特别谈到,顾问咨询深受农民欢迎。丹麦各地都有“顾问中心”,平均每60户农民有一个顾问,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遇到技术难题,都可随时向顾问咨询。顾问无偿为农民服务,他们的经费70%由国家支付,余下由农协付给。
关于这次中丹农业技术研讨会,大臣先生介绍说,丹麦将向中国提供7项先进技术。它们是:生猪繁育和生猪生产的新途径,ASA种鸡有限公司肉鸡的生产,花色奶牛的饲养与产奶技术,现代养猪厂的自动通风及喂料系统,丹麦种子育种、生产出口以及高质量草本植物种子的使用,奶制品工业的发展,以及技术咨询等。上述先进技术,经过中丹两国专家研讨,一定会在双方感兴趣的方面取得一致的认识,推动今后双方在农业技术方面更加密切的合作。
特尔内斯先生表示,他还与中国农业部何康部长就两国农业今后的合作交换了意见。他说:“何康讲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这意味着中国农业需要大发展”。
丹麦是个出口国,有先进技术,问题是要研究在哪些领域能与中方进行贸易合作。我想根据何康部长谈的中国农业到2000年时的宏伟目标,要调整农业结构,深入改革的趋向,尽快地使丹麦的技术适应中国改革的结构。”
最后,特尔内斯先生表示,希望双边农业交往能有新的更紧密合作,使双方都获益。我们也祝愿两国农业交往像这金黄色的秋天结出累累硕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