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习惯了”的不正常——关于雕塑的署名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习惯了”的不正常
——关于雕塑的署名问题
李松
要是听到有人说:“雕塑是雕塑家创作的。”你准会认为是一句十足的废话。但如果仔细翻阅一下近年来各报刊关于城市雕塑落成的许多报道,你就会觉得这还真是一个讲不大明白的事情。这些报道提供的信息,只能给人这样的印象:
雕塑是落成典礼上领导人揭幕揭出来的。
或者,是新闻记者拍摄出来的。
何曾有雕塑家参与其事!
前几天,听几位朋友议论,6月12日,郭老逝世十周年,报刊和电视台报道郭沫若铜像在北京落成的消息后,一位英国艺术界朋友特地致函雕塑家傅天仇,问郭老的铜像是哪位雕塑家创作的。可怜这位关心中国艺术发展的外国朋友竟然无法从各大报刊的正式报道中寻觅到雕塑作者的名字。其实,关于这座铜像的报道比之其它一些城市雕塑、纪念像要详细得多,连铜像的姿态、环境、高度,领导人的赞语,都有,参与揭幕盛典的各界人士,以至主持建造的单位也都写了。独独不约而同地忘记把塑造铜像的作者写上。似乎理所当然地可以略去不写。
新年前后,我在肿瘤医院住院,手术前后总喜欢在前院的“抗癌神女”左右转转,这个雕塑的大理石座上刻有一连串集资捐助的名单,却找不到作者的名字,而且在报道时,也是按照惯例被“忽略”了。
类似情况,不一而足。不少人为之愤然,说要打抱不平。而一位雕塑家朋友却淡淡地说:“我们已经习惯了。”
真的是习惯了,而且已经习惯了几百年、上千年。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雕造者不是也被“忽略”了么。造像碑记上详细记下的是下令建造的皇帝,助脂粉钱的武则天,监造的和尚、官员、支料匠的名字。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成千累万的优秀雕塑作品,而留下来的雕塑家的名字却是凤毛麟角,这与传统的观念有关。在古代统治阶级心目中,雕塑家、建筑家,属“百工”的范畴,上不得台盘,其地位远在出身文人、士大夫的书画家之下。
“忽略”,是有历史渊源的。但这种“忽略”应当改变,应当给雕塑家以应有的位置。
米开朗琪罗,创作了《大卫》、《晨》、《暮》、《昼》、《夜》、《摩西》、《奴隶》……
罗丹雕刻了《青铜时代》、《地狱之门》……
穆希娜塑造了《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
雕塑和雕塑家的名字联在一起,也和所在的城市、美术馆的名字联在一起,一件不朽的艺术杰作往往为城池增辉,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的表记。
即令是一件劣作,也不必隐讳作者姓名,艺术家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雕塑是雕塑家创作的。
(注:郭沫若铜像作者为司徒兆光)
编者附记:此文提出的问题,并不限于雕塑,在宣传画、邮票、会徽等设计的宣传中也常有类似情况。这种不尊重艺术家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缺乏文化的表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