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林业的新希望——山东省林业建设采访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8
第2版(经济)
专栏:

林业的新希望
——山东省林业建设采访纪行之一
高保生 封加平
在人们印象里,山东无林可言。这次到山东采访,我们却发现这里新崛起的一片片森林。
从鲁西北平原到胶东丘陵,进入五莲山区、沂蒙山脉,返向鲁西南平原、泰山脚下。沿途2500余公里,蓊郁茂密的成片森林时而可见。速生丰产的杨树林、泡桐林,规模可观的苹果林、山楂林、板栗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齐鲁大地园林图。平原林业的兴起和经济林的迅猛发展,是这里林业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艰难的起点:吃粮还是吃树
解放初期,山东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岭和一望无际的原野,森林覆盖率仅1.9%,不得不从东北、西南大批调进木材。
菏泽地区林业局长张仁杰谈起50年代的景况,感慨万千。“夜里一场风,早起被子上一层沙,连被面是红的还是白的都看不出来。大风把小麦根吹露了土,一亩地打粮不过百来斤。”
1978年后调整产业结构,有人想把树引进农田时,曾引起一场风波:
“栽树占地,岂不影响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你不吃粮,光啃树呀。”
的确,自古以来只有毁林开荒种粮的,还没有见过那个朝代大规模引树下田的。然而,林粮关系就是这样奇妙,过去没有树,粮食难增产;粮田里种了树,反而林茂粮丰了。
鄄城县什集乡杨庄村原来一片飞沙薄地。从1965年起搞了桐粮间作550亩,粮食亩产由100来公斤逐步提高到300多公斤。成武县九女乡,1964年桐粮间作试点,1978年调查,间作比非间作区小麦亩产净增30公斤。
1984年,菏泽地区果断作出大规模开展农田林网、桐粮间作的决策。仅4年时间,全地区10多个县全部实现平原绿化标准。全区有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比1983年增加一倍,成为全国林业建设先进地区。
如今,穿行公路,举目不见村庄,一排排树木像农田卫士一样守护在农作物身旁。加上农民的精心经营,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7亿公斤,增加到1987年的30亿公斤。一个长期靠吃统销粮过日子的地方,成了全省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突破林粮对立的传统观念,给山东省林业带来广阔发展前景。在全国森林资源危机中,这里的资源10年翻了一番。在每年营造的300万亩新林中,林粮间作和成片的用材林、经济林就占2/3以上。
“造林难,造林难,农民认了就不难”
在山东,我们见到不少这样的新事:树木还没有采伐,农民就在旁边栽上了“接班树”。过去靠行政干预也难办成的事,现在不用动员,农民一个劲地栽树、栽树……
奥秘何在?原因是农民从栽树中尝到了甜头。
在济宁市林业局刘局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曲阜市单家村的一片林地。1980年栽的800亩桐粮间作,如今已枝叶繁茂,树径达30多厘米,再过几天就要采伐了。刘局长扳着指头计算,平均每亩地13棵,每棵能卖200元,800亩就是200多万元。旁边一位农民告诉记者,8年来这块地的粮食一点没少收,耕了田也养了树。凭这次采伐,全村家家都可成万元户。难怪附近其他村农民看了心里痒痒。“谁栽树,谁发财。早栽树,早发财”,成了这里农民的一句口头禅。
有人作过调查,种一棵泡桐每年增值49元,种速生丰产林每亩年积累300—400元,种果树每亩年收入千元以上。“树上取钱,树下收粮”,相得益彰。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不少地方林业收入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30%—40%。
种树如此有利,农民能不“热”吗?山东省普遍实行了林业生产责任制,谁种谁有。木材、果品价格放开,又给林业加入“催化剂”。说林业缺投资,仅一个成武县就年集资600万元造林,竟超过了省财政对林业的年投资。
到1987年,全省已有63个县成为林果县,其中11个县年果品产量超过5000万公斤。原定1992年全省实现经济林1000万亩的目标,提前4年超额完成。
“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生态效益”
山东省许多基层林业工作者深有体会地说:从理论上讲,森林的生态效益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但在中国农民刚刚解决温饱的现实下,要农民为了生态效益种树,一年干到冬,年终两手空,这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把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结合起来,以经济林为先导。这样,既有十几年、几十年的远利,又有三两年的近利,既有经济效益,又带来生态效益。
如果说,林粮间作是山东平原农区新格局的话,“山顶松、山腰果、山下粮”,则是不少山区林业的新模式。栖霞县政府一位领导同志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年年喊造林,年年造林不见林。群众难发动,栽了树也难活。这几年一说造经济林,一家伙就造了4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5.5%。在沂蒙山区,不少地方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冲毁农田果树,将一部分经济林收入拿出,在土质极差的山顶栽上防护树种。
现在成为全国林业先进典型的五莲县,也是靠经济林起家的。过去这里流传一句话:“穷山光秃秃,山下地薄薄,无草不养羊,地薄不打粮”,在全县225万亩土地上,连一棵苹果树也找不到,农民吃上一个苹果觉得稀奇。1978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以林为主方针,以经济林带头,用材林、水土保持林一起抓。到1987年全县林地面积84万亩,其中经济林33.4万亩。过去光秃秃的穷山,现在满山遍野都是林果,水土流失的状况基本得到治理,今年林果收入超过亿元。
让近期能够见效的经济林和丰产林先走一步,是山东省林业的新观念。在观念的变革中,使林业真正成为一种产业,我国林业建设才有新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