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西藏情思——读《绿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8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西藏情思
——读《绿雪》
顾骧
今夏,我有西藏之旅;归来,读文玉所赠《绿雪》,它使我片片缕缕的感受,得到一种艺术审美升华。诗人徐迟对这本散文集极为推许,他说:“西藏是迷人的,关于它的这部书是迷人的,作者的散文风格是迷人的”。
散文,不仅应是作者腕下墨写的文字,更应是胸中流泻的潺潺心泉。文玉不是行旅过客,《绿雪》并非萍踪掠影。文玉是70年代自愿援藏的学子。他来自扬子江畔,石头城下。从烟雨迷蒙、杏花天影的江南,一路风尘,戈壁夜宿,昆仑晓歌,来到“雪域圣地”的西藏高原。十多年来,他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奉献了健康和青春。《绿雪》是作者生活历程、心灵律动的艺术记录,是绽开在冰峰上的一朵雪莲。《请听拉萨河的涛声》,是哀悼同期赴藏的殉难的同乡战友之作。作者对拉萨河不息的涛声,循环往复的吟咏,衬托着对死难志士的一声声轻轻呼唤,创造了一种哀思绵绵的情境。我感到,渲泄其间的,分明有着作者自己对西藏高原倾心相爱,终身相许的深情,有着作者自己报效边疆,开发西域的壮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这正是我们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品格与精神。
西藏高山大河,雄冠天下;民族风情,绮丽多彩;历史文化,悠远流长。这些都是在作者广阔的审美视野之内。但作者并未用猎奇的眼光与卑琐的心态去观照藏民族的世态人生,特异风情,我深感作者在它那一篇篇散文篇章中,倾注的是对一个兄弟民族真挚的爱,挖掘和表现的是凝聚着真和美的人性。
《绿雪》在对时代生活展示中,蕴涵着深沉的历史感与神秘的艺术氛围。它善于把眼前所见的景物,汇入历史的长河中;力图捕捉似乎弥漫在空气中的宗教神秘气息,渗透在历史和人民心理中的神秘色彩。《布达拉宫之晨》是作者一篇力作。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作者积十年的观察、品味,终于悟到了“布达拉宫”就是“藏民族一部千年以来的历史”,它“映现出一个民族思想和心灵的历程”。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追求缤纷深邃、神秘朦胧的复合印象。作品以想象中梦境似的雾海升起的一座宫殿为意象,结构全篇,虚实相间,幻觉与实景,历史与现实,议论与抒情交织。极富想象力与表现力。最后晨钟寄语:徘徊在黑水洋边的同胞们,故乡宫阙在,何时拔云归?顺理成章,含蓄自然,而无某些卒章显志之作的直露。
作者对自己创作有着更高的追求。他在跋中写道:“什么时候我的散文习作才能少一点书卷气,多一点生活情趣……怎样才能使笔墨冲淡一点,浑洒自如一点……与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更贴近一点呢?”有了这样自觉,不愁创作不能更上一层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