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沂蒙悲喜录——山东临沂地区北部贫困山区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9
第1版(要闻)
专栏:

沂蒙悲喜录
——山东临沂地区北部贫困山区印象
本报记者 刘允洲
沉重的大山,人拉犁
济南到沂源。眼前一架大山兀然壁立,车一踩油门进沂蒙深山区了。
我努力睁大眼睛。窗外起伏的荒山、大片大片秃裸的浅褐色,点缀着稀稀落落的绿斑。于是,我感觉到沂蒙大山的沉重。
大秋时分。刨地瓜、晒地瓜的,翻田地、种麦子的,山野里三五成群,忙成一片。
“人拉犁!”有人喊了一声。随即,3个弓弧形负天朝地拖着一具木犁的图像跳入眼帘。一组人拉犁,又一组,又一组……
这就是沂蒙山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给我的第一个然而是沉甸甸的印象。
大田庄,一个热闹的世界
看不见破烂的衣装,看不见凄苦的愁容,看不见危倾的房舍……有的倒是七八间小厂连片的小小“工业区”,村巷间传闻的机器声,水库畔青青的一坡果树,还有村里人自信的笑容。大田庄,如不是人说,谁信你3年前还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七八十元、光棍倒有七八十的穷村呢!
沂源县的这个山区村,“大跃进”挖田庄水库时淹了2500亩田,拆了2500间房,此后一气十几年吃了上百万的救济金,去年人均收入却比1984年增了3倍,昔日所称“填不满的穷坑”,是如何被填上的呢?
踏着机杼声走进农民唐传平家,在几十名工人埋头织机的小小手套厂转完一圈,我问这个27岁的小伙子一年能挣多少。他毫不掩饰,“产值28万元,纯利4万。”墙上他的执照写着“扶贫经济实体”的字样。他以此为荣,因为他安排了49名贫困农民就业,通过扩散半成品加工又带动了250个农户。在这里,没人为雇工的性质问题杞忧。干部们说,一个贫困户能有一人到这种私营小厂做工,这户就不再为贫困而愁(一年准有千儿八百的收入)。
470多户人家的大田庄,办起28个这样的扶贫经济实体,安排贫困农民295人。如今人人有事做,于是成了一个热闹的世界。工副业兴了,水库库汊养上鱼了,山坡栽下8万棵果了,怪不得大田庄没有穷相了。
沂蒙第二印象,使途中沉甸甸的心情为之一扫。
苏醒的自力,复活的希望
沂源——沂水——沂南,沿线走了3个贫困县的十几个点,看到一个又一个“大田庄”。
登上沂源县杨三峪村巍巍大山,满山梯田坝地、青叶红果尽收眼中。这个穷村没有多少工副业,却靠开发大山植树种果,户户脱贫。去年果品一项人均收入187元。可贵的是大山的后劲,预计到1990年,山果一项人均收入可达400元。
沂水县凤落院这个穷村的启动,始于20只蓝狐、100只乌苏里貉。地区外贸局来包点扶贫时,帮助村子建起一个珍稀动物养殖场。狐生狐,貉生貉,本生利,利生本;3年间,最初的4万元投资,变成了去年的20多万元的纯收入,本村带起近百个养貉户,还扩展到全乡。最初的推动,变成了自力。
沂南县圣良庄村的大面积脱贫,说来似乎更平常。县工艺美术公司不过派来3人,办了40天学习班,建起一个草编生产点,财富便通过140多个姑娘、大嫂的巧手,源源流注贫窘的乡村。
或一个好项目,或一笔扶贫款,或一两个能人,或一个工作组,总之,有了初始的动力,仿佛撒下有生命的种子,使人的潜力与希望复活了。这一路十几个“大田庄”,不都是丢掉“救济”拐棍,走上开发新路的结果吗?
这是加深了一层的沂蒙印象。
“百带丽”,“鹅鸭系列”,
走向区域产业开发
花里织花,图外钩图,沂水县抽纱厂展品室,是精美、洁白的抽纱制品构成的花的世界。主人自豪地告诉我们,这里制品牌名“百带丽”,远销美国、香港等地。
据说这个厂有5000多工人,在厂房转了一圈你会怀疑这个数字。县里同志说,它的分厂在22个乡镇,“车间”是197个村,“小车间”是4100个农户。只有130人的抽纱厂,不过是所有这些车间的“龙头”。“百带丽”如一面旗,聚起百户千家,组成一大产业。只消一年,2800个贫困户便可靠它脱贫。
这个县羽绒制品厂的鹅鸭开发,则集结了123个养鹅养鸭基地村、35000个农户、80多万只鹅鸭。羽绒制品厂是爿工厂,更是这整个产业的领袖。工厂向农民投放资金,提供服务,组织培训,同农民结成利益的共同体,于是有了年处理20万公斤原毛、加工10万件羽绒服的能力。看看那些款式新颖的羽绒服,你难以想象它产自贫瘠的深山。
整个沂水县,用这种“县里起龙头、乡村摆龙尾”进行系列开发的办法,已形成8个生产基地、7条生产线,去年实现的产值,8个基地的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3%,7条生产线的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
三四年功夫,相当一批地方在解决“糊口”问题的同时,走上了区域产业的开发之路。获得自力的山里人,就要自立了。
4年开发,4年生聚。地区领导同志告诉记者,国家重点扶持的沂蒙山连片贫困地区,50多万贫困户已有七八成脱贫了。列为贫困县的6县农民,人均收入去年就达到343元,比1984年增加108元。全区正在顺势把扶贫工作导向区域开发。
站起来吧,沂蒙山、沂蒙山人!
苍山这一角,仿佛看到沂蒙山的昨天,
我悲喜交加
前倾欲倒的危墙、半人高的门、无窗的黑屋、烟熏火燎一样黑炝炝的破旧家具……站在抱犊崮下这户农民家,我一时不能想不能说不能挪步,眼里酸酸的……
苍山县下村乡西北岭村农民王彦林,低声地诉说他的家、他的村子。自打1958年水库淹了地,日子没好过。去年人均还只闹了个几十元钱收入,100公斤口粮;全村300来口人,30岁以上的光棍有40多个。人穷着,村口成群的年轻人却蹲着晒太阳。“为什么不干呢?”王彦林答:“没‘经济’……”(没有钱的意思)。这是80年代的中国农村吗?不!无语的悲伤,如沉重的大山压上我的心头。哦,远离大山的城里人,身为人民“公仆”的人,你们知道沂蒙大山里的痛苦吗?
县里同志说,西北岭是苍山县北部12个山区、库区乡镇贫困片的缩影。这里至今有17万农民处于低收入线之下,有30%以上王彦林式的危房,有86个村不通车,251个村不通电,35个村不通广播……这是沂蒙山仍然赤裸的一角。可以欣慰的是,这一片今年已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省、地正在组织力量援助。苍山这一角,不再被遗忘……
从贫困的角落,我看到了“大田庄”的昨天,看到了沂蒙山的昨天。而众多“大田庄”由悲而喜的故事又使我坚定地相信,“苍山这一角”悲苦的历史,也不会持续多久了。
沂蒙山,你给我留下了永远不灭的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