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文学批评的读者视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2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批评的读者视角
董大中
本文所谈的,是一个由作家、批评家、读者三点构成的大三角形。作家是文学生产者,读者是文学欣赏者或叫消费者,它们居于两极,批评家是对文学作品说长道短的,有人把它也放在读者之中,称为高级的读者。这自然说得通,因为一本书除作者本人以外,其他人都处在读者的地位。但这样就把批评家的面目弄模糊了。犹如物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要经过一些人的检测、评说,但那些人并不是顾客一样,批评家的“读”与读者的“读”,根本上是两回事。他不在一般的读者之中,他是独立的。他在作家与读者连起的底线之上,成为另外一个点,起中介作用。
仔细想来,批评家可以有三个用力方向。一个是求自身发展,即求批评本身的发展,如对批评理论的探讨,对批评方法的研究,对批评现状的回顾等等,都属此类。这叫“为自身的批评”。另一个是求创作的发展,其重点在研讨创作态势、总结创作成败上,可以叫“为创作的批评”。第三个是帮助读者认识、理解所读的作品,自是“为读者的批评”了。批评可以有多种分类,若从其作用力的使用上说,也不外如此。至于批评家的工作对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的意义,那在另外一个“时间层次”,不像上述构成大三角形的三个点具有“共时态”。
近年来,我们的批评发展很快,这已为众多的识者所论及。说“没有好小说,但有好评论”者有之,惊呼批评界“气象万千、成绩显著”者有之。到报刊市场上游览,仅专门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的报纸、杂志就有四五十家,确实显得蓬蓬勃勃,甚有生机,比起50年代仅有一本《文艺报》,说不清翻了几多番。从评论文章本身看,与过去更有天差地别。政治性的价值判断不见了,而代之以深入的分析,旁征博引的论述。批评家不仅要作家们讲究文体的建立,他们自己就很重视批评的文体,有的像诗,有的像散文。说“好评论”者,内容、文体等都包括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批评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唯其如此,它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角。
但是,从批评家的用力方向上说,这几年的批评又不能不给人一个大大倾斜了的感觉。在批评家的心目中,读者似乎早已被遗忘,他们所论的,所争的,几乎全都对着作家或别的批评家的耳朵,而不是读者。他们固守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探出头去。固然,有《名作欣赏》一类刊物在为读者着想,但这样的刊物太少了。那些比较受人重视的批评家,大都不是在为读者写文章,他们追求的常常主要是学术思想的深邃,体系的完整。这样的追求是需要的,问题在于这不应该是批评家工作的全部,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读者不仅仅需要作品,还需要批评。作品越多,越需要批评的指引。可能一些人觉得引导作家比引导读者有更大的价值,但在艺术品的流通、消费上,失去了批评家的这个中介环节,不就意味着它失去的是广大的读者么。
其实,在大三角中,读者一角也被作家遗忘了。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纯文学作家。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越来越清楚,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这个“分野”仅仅意味着我们的文学具有从高到低多种层次,是普及与提高并重,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阶层读者的需要,而不是意味着纯文学应该与广大读者保持相当的距离。当前的问题,恰恰是这个距离在扩大。纯文学正在成为赵树理曾经指责过的“交换文学”——我写的作品你看,你写的作品我看,而你和我,都不过是作家(或许还得加上批评家)的指代而已。广大读者看重的是通俗文学。曾有一些同志抱怨通俗文学挤掉了纯文学的地盘,这句话也可以由我们反躬自问:我们写纯文学作品的人,是不是过于把读者抛出了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外呢?
看来,我们的文坛现在只有作家和批评家在忙碌着。文学生产者应跟自己的消费者组成一个整体。马克思说:“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大家都不大考虑消费,都不把读者放在自己心灵上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文学能够不是畸形的么?
读者,你在哪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