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湘山粤水穿“钢龙”——衡广复线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2
第1版(要闻)
专栏:

湘山粤水穿“钢龙”
——衡广复线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梁兆明
全国瞩目的衡广复线,经历了10个春秋,已全线建成。
北起衡阳的茶山坳,南至广州城,全长529.37公里的衡广复线,为祖国的中南腹地增加了一条运输大动脉。
在此之前,内地通入广东的铁路有两条:一条从广西南部通入湛江市;一条是纵贯我国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京广铁路。其中京广线从衡阳直至广州的单线,是1906年至1936年陆续建成的。不仅线路坡度大,而且曲线多达629个,有4成线路,弯曲迂回绕过南岭脚下,又沿着壑谷深渊之畔,悬崖绝壁的山间延伸。当时的历史情况,决定了这一段线路先天不足。
在这条单线轨道上,列车沿着九泷十八滩只能缓慢爬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运量和运能的矛盾更加突出了。据统计,这些年来,全国每年有400多万吨物资进不了广东,而广东每年有100多万吨货物过不了五岭。
衡广复线建设的指挥者作过这样的介绍:复线的郴州至韶关是电气化铁路,北端有衡阳枢纽,南端有广州枢纽。所经地区,大部分处于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情况复杂,遍布滑坡、崩坍、剥落、溶岩……衡广复线的建设要搬动6248万立方米土石,如果用来垒成高1米宽1米的土石堤,足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半;全线要贯通61座隧道,总长超过53公里。也就是说,全线每10公里就有1公里穿行在山洞里,还要架设总长达16公里多的124座桥梁。由于是在断层、溶岩、滑坡与暗河密布的线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突泥、涌水、地表坍陷等险象横生,加上要在每5分钟便有一趟列车通过的既有线旁边施工,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难,是难以想象的。
别说在“大跃进”的年代,就是在1978年衡广复线已列入国家基建计划,还被迫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直到1982年复工,又因投资不足而不能全面施工。工程浩大的衡广复线建设,决定于国家经济的承受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国力不断增强,几经周折的复线终于结束了“八年徘徊”的局面,打响了惊天动地的“三年决战”。
1985年12月10日,万里、胡启立同志亲临广州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加快衡广复线建设,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速度,确保1988年全线通车。
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10个单位调集5万大军挺进千里工地。湘粤两省政府一路“绿灯”,在征地、拆迁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在原有单线上,运输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运输两不误,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在既有线旁边修建复线不但不减运量还增运量的奇迹。在这之前的8年,复线只修建50.2公里,完成工程量不及总量的4成。而“三年决战”,星罗棋布的重点工程一一被攻克,线路铺轨、开通复线里程,相当于前8年的5.6倍和9.5倍。
从郴州到韶关,是望不到头的电杆线网,155.6公里的电气化复线上,两跨武水,穿越38座隧道。大瑶山双线隧道、南岭双线隧道,以及主跨64米的白面石武水大桥——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采用悬臂灌注新技术的桥梁。这是复线上最现代化的区段,也是工程最复杂艰巨的区段。
著名的大瑶山双线隧道,全长14.29公里,居全国隧道之首,在世界排列第10位。这瑶山的腹腔,分布有10多条断层带。隧道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曾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艰苦奋斗了5年,靠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破岩、装运、支护、注浆,攻断层、堵涌水、战塌方,闯过了重重难关。
过了隧道群区段,开始驰入珠江三角洲北部平原。但从施工角度来看,并非坦途。
广州北部近郊的江村,衡广复线的必经之路,却有流溪河横陈。这河与粤北的武水河,同属“喀斯特”地区河床,溶岩特别发育,得要在这“架桥禁区”建南北两座大桥。
滔滔流溪河,水下岩面遍布,溶洞串通。因而座座桥墩的孔桩,都要冲破河床岩面,贯通多层溶洞,穿过断层,钻岩深度达40多米,牢牢地打在地壳深处坚硬的岩石中。虽然有先进的打沉井设备,攻坚钻头重达3吨多,一样常常给岩层卡着进退不得,必须潜下去操作,又往往要10天半月才能把障碍排除。每遇钻头“卡壳”,工人们都争着排除障碍,抢着穿起潜水衣,钻入直径只有1.2米的沉井钻孔。今年8月和10月,两座大桥相继飞架在“喀斯特”土地上。
复线的建成结束了“南单北双”的历史,每年运输能力将从原来的1100万吨,逐步提高到5000万吨以上。
我们衷心祝愿“顽强拚搏、依靠科学、团结协作、创新开拓”的“衡广”精神发扬光大,期望这条新的“钢龙”在湘山粤水间大显“神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