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靠“借”发家的人——记邢台市木器厂厂长贾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2
第2版(经济)
专栏:

靠“借”发家的人
——记邢台市木器厂厂长贾然
本报记者 杨振武
忠厚的脸上,闪烁着一双精明的眼睛,身材矮胖的贾然难称相貌出众。然而,论起经营韬略来,这位40岁的邢台市木器厂厂长却往往棋高一筹。
贾然上任之时,邢台市木器厂已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几十年“一贯制”的产品大量积压,工人发不出工资嗷嗷叫,个体户的家具却摆在工厂的门前叫卖。“简直是奇耻大辱!”17岁就进厂学徒的贾然用拳头擂着桌子,眼珠子都红了。苦闷之中,他酝酿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艺要拜高师,到上海求援。”
“土包子”闯大上海的艰辛是难以尽述的,用贾然的话说,“当初都差点给人下跪了”。经过好一番磨难,1983年,他们终于与上海家具厂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技术协作合同,从上海“借”来六名师傅。
“借”的奥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当上海师傅在邢台木器厂安营扎寨、领取丰厚报酬时,刺耳的议论也随之而来:“邢台工人干,上海师傅赚”。更有一打油诗写在厕所墙上:“厂长无能,去搞联营,钱被赚走,傻瓜落成。”贾然不急也不恼,借人家的脑袋发自己的财,不让人赚点怎么能行?没多久,他又力排众议,把几位上海师傅安排在车间主任、科长的位子上,让他们直接领导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不到半年时间,上海师傅就研制出6个系列30个品种的高中档家具,同时,上海的先进技术也渗透到了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木器厂起死回生,1984年就实现产值150万元,盈利8万元。
初战告捷,厂里工人尝到了“借梯子上房”的甜头,贾然趁热打铁,干脆把同上海家具厂的经济技术协作延长为10年,又“借”来师傅15人。这样,从设计到生产过程中的9道关口,全都有了上海师傅把关。邢台木器厂从而“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河北省木器生产的佼佼者。近200个花色17个系列110个品种的新颖精品走俏神州,使人爱不释手。
贾然不但善“借人”,还敢“借钱”,不怕负债经营。引进上海的人才和技术之后,原来的设备急需改造更新。1985年,他四处考察一圈,看准了,决定从国外引进。厂里没这个力量,他发了发狠,一咬牙就贷款300万元,引进两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又是一场轩然大波。刚刚喘过气来的厂子又要背一身债,人们想不通,也有人不习惯,怪话、气话整天往贾然的耳里灌,他只当没听见。几位关系不错的“师兄弟”气呼呼地冲他放炮:“净胡折腾!”他却嘿嘿一笑:“这叫‘先欠债,后发财’,懂吗?”
几年过去,这个400人的集体小厂,获得飞速发展。去年实现产值620万元,税利73万元,荣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在今年的全国家具质量评比中,他们的产品又荣获两个第一名。贾然以其突出的改革业绩名扬冀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