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企业家:改革在呼唤你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5
第2版(经济)
专栏:

企业家:改革在呼唤你们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余曦
把厂长、经理称作企业家,是当今社会时尚。但厂长、经理决不等于企业家。企业潜力的发掘关系改革大局,历史寄厚望于企业家叩开改革难关之门。上海的振兴,呼唤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然而,严峻的现实却是——“上海目前就是缺乏企业家”
上海一位权威人士在一次范围不小的会议上坦诚直言:“我们上海的厂长,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不合格的。不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这个格,也不合搞外向型经济这个格。”“上海目前就是缺乏企业家”。
今日上海,17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都有大专以上文化,年富力强。反映全市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值高出42.4%,稳居冠军,超出并列第二名的北京、天津两市24.4个百分点。“上海缺乏企业家”的断语是否失之偏颇?
新近发生的一系列事实促人深省:普遍推开的承包经营,呼唤人才竞争。迄今为止,上海已有24家大中型国营企业公开招标,优选经营者。但是,个人挺身投标者始终寥寥,演绎的结果是,多数采用“优势企业承包劣势企业”的形式,由一位经营者兼任另一企业的法人代表,以求得各方的“心理平衡”。
深化企业改革,冲出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困境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倍,但去年人均创造财富大约只有日本的1/8。众多的企业经营者似乎尚未激发出借助管理和技术提高企业效益的强烈冲动,面对原材料提价的泱泱大潮,连连向政府“诉苦”,要求比着涨价,或核减承包基数,转移负担。
在以往几乎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上海的工业产品享誉中国。如今这种日子已悄然逝去。以广东货肇始,各地产品蜂拥进入上海市场;而陈旧的上海产品在外地市场上的身价则不断下降,“魅力”日见消逝。上海企业经营者对此黯然神伤,但却回天乏力。
在向来关心这座中国最大城市的外地人士眼中,上海一些企业经营者的形象多少有点欠缺:少了点勇气和胆识,多了点怀旧和算计。“小九九”打得太精、又怯于承担风险,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工业发展、技术设备更新等方面,多次痛失良机。
诚然,造成这种状况,有上海长期作为产品经济典型的历史原因,也有竞争条件不平等、不规范的现实原因,因而不能苛责上海的企业经营者。但是,挣脱旧体制的束缚,清除历史的积淀,使自身素质随时代前进而不断优化,这一重大的任务,毕竟只能靠每一位企业经营者自己去完成。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是——
扬弃“旧我”,塑造“新我”,实现“自我超越”
享有企业家之名,并不等于具备企业家之实。每一个立志成为企业家的人都必须经历这一变化。
从“企业官”到“企业家”。时下仍以“地师级”、“县团级”划分企业,确定厂长的政治待遇,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有些厂长、经理已经意识到,决不能把厂长、经理当“官”来做。上海电视11厂厂长孙玉焕认为,作为历史的产物,“企业官”根植于产品经济的温床,而企业家则处处要焕发独立意识,他把风险决策作为经营的基本特征,不断开拓进取,不仅拥有名牌“百合花”黑白、彩色电视机这一类当家产品,还开发生产了电磁炉、环保仪器、通讯器材,并在全国首家推出12、14厘米的超小型黑白电视“迷你机”,全厂人均利税每年以41%的平均速度递增。人们说:百合花香“险”中来。
从“找市长”到“找市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女厂长王绵兰的体验是,从“长”到“场”,看是一字之别,实是脱胎换骨。这家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工厂,以往备受国家“恩宠”,遇事抬头的“上级观念”特别浓重。达到白热化程度的计算机竞销大战,迫使他们“改弦更张”,调整产品结构,改善服务方式。“市场意识”使全厂职工的“价值观念”有了突破性转变,以往是“谁大听谁的”,现在是凭数据说话,任市场仲裁。
变“内向”为“外向”。日本一位经济学家曾评论说,“上海相当多的厂长只是组织生产的工场长”。上棉12厂厂长石定祥从这个带有苦涩意味的评论中醒悟,一个有为的厂长,不仅要“治内”,且要“拓外”,这是提高企业效益的“眼子”。他在1986年发起组建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跨行业企业集团,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一条龙”统一生产经营,并吸收科研、金融、外贸单位参加,使向来“白(棉花)进、白(坯布)出”的纺织厂彻底改变格局,出口茄克衫、风雨衣、滑雪衫。他们不仅把产品打出去,还敢于到海外牙买加和美国投资,办起两家合资企业,并准备进一步联合国内外企业,组建跨国集团公司。
变艾怨“鞭打快牛”为“快马加鞭”。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领先、而对国家财政挑重担的上海企业,普遍埋怨上级“鞭打快牛”,而自己也背上了牛的重负,迈不开步伐。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厂长黄关从把“居安思危、自我加压”作为企业精神,从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赶超中去掉了“鞭打快牛”的自艾自怜,注入了“快马加鞭”的青春活力。他不停顿地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今年就精简人员12%,并推行了新工时定额,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当代国际水平。
唯有真正的企业,才能出真正的企业家。在改革大潮催生下出世的这一代企业家,需要相宜的土壤和环境才能茁壮成长——
构造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机制已提上日程
避免超经济的干预。经上海市政府研究,首批脱出政府“怀抱”、试行放开经营的工业企业已经确定。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是要使这些放开经营企业达到“无上级、无行政级别、无疆界”的境界。
国营企业改革沿着“放权”“松绑”思路进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历史局限性。一种新的旨在改革产权关系、还所有权于企业的股份制试点,在上海积极、慎重地推进,使企业真正摆脱对行政的依赖,成为有生机和活力的独立的生产经营者。
改造社会的利益结构,使企业家的利益不是来自行政等级,而是来自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海企业的工资已经逐步与行政系列脱钩,使资产经营与企业家命运紧密结合,使企业家的利益成为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三者的结合点。
企业内部改革深化,不可避免带来利益失衡,企业家的人身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公安部门积极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支持和保护。设立24小时值班报警电话:保证企业经营者在情况紧急时能直接与公安部门主管领导联系。这种为厂长、经理们解除后顾之忧的做法,深受欢迎。
竞争机制的引入注定要在企业家崛起的过程中起到愈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实行竞争择优,需要一个活跃的“人才库”。上海市政府已经着手从企业中选拔既有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又具备相应知识背景的年富力强的人才,进入高等院校,重点培训。这些学有所成的人才,经过沙场角逐、国内外市场莫测风云中的秣砺,将是上海企业界充满希望的新军。
中国的改革事业方兴未艾。决心无愧于“企业家”称号的厂长、经理们,放胆去闯吧!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