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在敞开的窗口面前选择——首都高校毕业生分配供需信息咨询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新闻速写

在敞开的窗口面前选择
——首都高校毕业生分配供需信息咨询会见闻
本报记者 马在新
这里,敞开了一个窗口。
12月3日和4日两天,成千上万的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应届毕业本科生、研究生,从四面八方拥向农业展览馆,参加1989年高校毕业生分配供需信息咨询会。在这里,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用人单位摆设了800多个摊位,与毕业生直接面谈、进行意向登记;77所高校和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立100余个摊位,直接从用人单位那里获取登记情况和其它需求信息,并介绍自己的毕业生。
3日上午,记者随着浩浩荡荡的人流进入大厅,北京大学一位学生说:“设立这样的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太好了,不管我们最后选择的结果如何,都不再像以往毕业生参加分配那样听天由命了。”是的,分配工作的透明度增加了,哪儿需要人,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统统显示在这里,随便你去选,也随便人家来挑。11个厅馆里拥挤得水泄不通,不用说,像外贸、旅游、科研院所、国家机关是学生们关注的重点,就是以往不大愿意问津的郊区县的单位,各摊位前也门庭若市。记者在北京双桥农场制药厂拥挤的摊位前,拉住一位刚刚填完意向登记表的学生,他来自北京联大化学工程学院,“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单位。”“专业对口。”他回答。“其次呢?”“工作地点、待遇也合适。”“为什么不选择大单位?”“那里竞争更激烈。”
在3号厅门前,记者遇到一群北京联大纺织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的神情有些沮丧:“要我们的地方太少,就那么一两个单位,还要不了几个人。”“你们可以跨行业找单位嘛。”一闻此言他们却七嘴八舌地抱怨开了:“不行,人家一听你不是对口专业的,就婉言谢绝。”“我们几个是学纺织机械的,其实,其它的机械也不见得搞不了。可用人单位来的人一般都是人事部门的,缺少技术知识,只能照条条要人。”“再说,这里人多地方拥挤,谈不了几句话就让后边的人挤走了。”
女学生的择业情况如何呢?记者特意询问了北京机械工程学院的几位女生。“怎么说呢?要我们的单位有一些,但仍有一些单位一见我们是女的,又把表要回去了。”“在你们询问过的单位中,不要女生的大约有多少?”“至少1/3!”
北京市高教局和人事局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情况说,1989届北京地区本专科毕业生有3.1万余人,研究生7600余人。举办这次咨询会目的在于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一定的双向选择的机会。今天学生了解情况或与用人单位进行意向登记,以后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双向选择,让供需双方充分了解,待条件成熟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按照国家分配原则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我们按协议进行派遣。当前的做法还是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和计划方案指导下,进行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
不管怎样,这里终于打开了一个窗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只是北京的毕业生,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都在这里捕捉信息。这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一个充满竞争的人才市场。我们的大学生们,在行将踏入社会之际,首先在这里卷入竞争机制,并获得对社会的初步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