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评《康有为大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5
第5版(理论)
专栏:

评《康有为大传》
徐彻 高虹
马洪林同志学术专著《康有为大传》,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他曾撰著了通俗本《康有为》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好评。而这部《康有为大传》,是继《康有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康有为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具有影响的开创性人物。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他的评价亦毁亦誉,见仁见智。或赞他为“先时人物”,或诋他为“复辟祖师”。马洪林同志以求实的精神,把康有为放在世界的大背景里和时代的大潮流中,给以历史的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贯穿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思想体系中的主要方面还应该说是爱国和改革。
《大传》肯定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作者指出,近代中国面临着反对外国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任务,康有为发动和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是这种反帝反封建的前奏;近代中国又面临着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康有为发动的维新运动客观上为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作者指出,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不是偶然的。他写道:“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作者认为,这种历史性的反思,预示着中华民族深层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大传》还详述康有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仔细地研读西方报纸以及中国人写的外国游记,包括不少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书籍。康有为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营养,希望了解他们建设管理国家的经验,用来医治中国的创伤。他在一封信中说:“日日睹小民之难,无以济之,则不得不假有国者之力。不忍人之心,凝聚弥满,融于血气,染于性情,不可复抑矣。”可见,他的变法维新是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
他办教育的目的是“以国民之愚,而人才之乏也。非特制造新国之才,不足以救国”。他把从事教育工作作为进行政治维新活动、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热血沸腾,操起如椽的大笔,挥洒爱国主义的豪情,用一昼两夜的时间,又草出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这份上书大伸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发出了中国人民爱国的最强音。作者指出,他们冲破封建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汇集在一堂,敲起祖国危亡的警钟,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大传》认为康有为成立“保皇会”,也是为了“爱卫中华祖国”。作者指出,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亦称“中国维新会”。有的论者认为保皇会是个反动组织。作者不同意这个似成定谳的论断。他引用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的话说:“华侨十九皆商,故保商即保侨,亦即团结华侨以爱卫祖国之会也。旋有人献议保皇乃可保国,乃易名保皇会。时那拉后与守旧派正谋危光绪,故保皇云者,当时抗那拉氏之谋而言,此保皇会之缘起也。”保皇会所保的光绪皇帝是个要求革新的皇帝,范文澜先生称之为“维新元首”。康有为企望保住光绪帝的位子,并通过他实现君主立宪的制度以拯救中国。事实说明,实行君主立宪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爱国华侨还是把皇帝看作国家的象征,因此出现了“今同志怀忠君爱国之心,创保皇会以救圣主而救中国,各埠莫不踊跃争先举行”的热烈场面。保皇会遍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各地,会员多达100余万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海外华侨中最大的群众爱国团体。
《大传》认为康有为撰著《大同书》,是为了设计救国方案而不同意说它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作者对《大同书》进行了缜密的考证和详细的分析后指出,康有为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弊端,回国后又看到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的空前灾难。所以,他把《大同书》发表出来,要人们为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这里凝聚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康有为发表《大同书》,不是为了反对革命,而是在设计救国方案。这是他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作品,比《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具有更浓厚的世界意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客观时代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深刻的内涵。
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成立保皇会,周游世界,撰著《大同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成为独立、富强、文明的国家。当然,晚年的康有为思想日趋保守,逐步沦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这是很令人惋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