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博士分配“卡壳”引出的议论——发生在东北农学院一起发人深思的小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博士分配“卡壳”引出的议论
——发生在东北农学院一起发人深思的小风波
本报记者 武培真 新晚报记者 王志信
9月12日,正当东北农学院数千校友欢庆校庆40周年之际,我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王宗明在校内摆了个烟摊。
这位两个月前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24岁的佼佼者,为什么要卖烟?7月中旬,主管部门曾介绍他就职于农业部所属的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该所因无他从事的专业,难以收留。人事部门又曾建议他到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的八一农垦大学工作。他因父母在四川,回乡心切,而不愿继续北上,便自己联系了专业对口又愿接受他的西南民族学院。由于该校不愿交纳5000元的研究生培训费,难以如愿。
博士卖烟的消息很快在哈尔滨传开。部分人认为一个毕业生在找到工作之前,临时谋个职业,赚些小钱,不算什么。有人说,在职教师还可以搞第二职业,何况待业的毕业生!更多的人则对这位博士生卖烟的行动感到惊讶。
综合各方人士意见,看来王宗明的分配问题不单是哪一部门、哪一单位或哪一届政府造成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原因,它涉及教育、人事、财政等方面一系列的现行政策和制度问题。
人事部门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认为“谁培养了你,你理应为谁做点贡献”,这叫有偿培训。
黑龙江人事部门并不一概反对外省籍毕业生返乡工作。但他们有个前提,凡在30岁以下和未结婚者,要回本省工作,接受单位要向黑龙江省交纳培训费。
交培训费,一方坚持要,另一方不愿给,这就僵住了。
那么,这个培训费到底该不该要呢?史伯鸿院长和一些教授认为不该要。他明确表示这种办法不利于从全国招取优秀生。东北农学院有9个专业可以授博士学位,对一些南方籍学生有吸引力。如果不交培训费你便不让毕业生出省,人家就不报考,生源就要萎缩,不利于学生成分的优化,也会降低重点学科的水平。
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则向记者谈到,要是仅仅王宗明一个人,可以放行。但东北农学院有14名家在外省的研究生也要走,他们比王宗明的家庭困难更多。培养一个研究生,三年要花两万多元。黑龙江一年外流研究生五六十人。这样,投资100多万元为外省培养人才,而外省分到黑龙江的研究生却寥寥无几。黑龙江支出大收益少,不划算。黑龙江省人才比较缺乏,从1986年至2000年,需要补充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大中专和研究生)近67万人,培养能力只有1/3。为避免人才外流,他们对凡是家在外省而愿留在黑龙江工作的,一律发给安置费。尽管如此,人才仍然络绎不绝地流向外地。据统计,每年外流的专业技术干部是流进的7倍,其中,高级专业人员流走的则是流进的8倍,人称“雁南飞”。
省有关部门还谈到,黑龙江省花了5年时间把王宗明培养成博士,他年仅24岁,可不可以为黑龙江做点贡献再走?毕业分配,是应照顾毕业生的特长、家庭困难和个人愿望,但还要不要兼顾、服从国家需要?在待分配期间,遇到临时生活困难,可以向组织反映,可以找政府,有无必要一定采取“将军”(指卖烟)的方式?再说,摆两三天烟摊,也赚不了几个钱。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看问题的角度,各有各的苦衷。然而,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主要矛盾是什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人们大多认为人才流动是好事,但往往是从边远地区流向内地和东南沿海,从贫穷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谁愈发达,谁愈占便宜。这个现象,该由哪个部门来解决?二是对有知识有能力而又因种种原因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如何防止其从事简单而低层次的劳动造成智力的浪费?这里有个人才储备和人才开发的问题。现在进入了智力高度竞争的时代,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可以赢得未来。没有人才储备,当然谈不上智力开发。然而,各单位都定编、定岗、定位、定工资总额,又如何实现人才储备?
王宗明分配问题发生后,引起了省委、省政府负责人的注视,他们多次要求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妥善处理”。10月下旬,西南民族学院为东北农学院汇来3000元培训费。11月5日,王宗明高高兴兴地离开哈尔滨前往西南民族学院上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