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曲未终而人先散——记布拉柴维尔四方会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7
第6版(国际)
专栏:特写

曲未终而人先散
——记布拉柴维尔四方会谈
新华社记者 刘上阳 徐振强 熊仲琪
12月3日晚上7点,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的姆巴姆旅馆一楼大厅内,灯火通明,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聚集在这里,等候正在楼上就安哥拉和平和纳米比亚独立问题举行新的一轮4方会谈的安、古、美和南非代表团宣布举行《布拉柴维尔协定议定书》的签字消息,大厅洋溢着一片乐观气氛。
突然,南非代表团的发言人、新闻联络官罗兰出现在大厅,向记者宣布:“南非代表团将在今晚离开布拉柴维尔,9点半就离开旅馆。”他声称“在新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各代表团需向各自政府汇报、请示,然后再举行下一轮会谈”。
许多记者正在考虑抢发签字仪式的消息,有的甚至已发出预发稿。当他们听到罗兰的宣布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就是这位戴高度近视眼镜的高个子罗兰,在当天上午还向记者透露,障碍正在消除中,“今天或明天可能签署协定议定书”;接着,刚果电视台中午宣布,刚果方面已作好了让4方代表团在人民宫举行签字仪式的一切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刚果典礼局通知了各国驻刚果的外交使节不要离开首都,随时准备参加签字仪式后的酒会,庆祝和祝贺4方会谈圆满成功。
因此,南非代表团突然要离开的消息像一瓢冷水泼进了沸腾的油锅,大厅里顿时炸开了,记者们连珠炮似地向罗兰发问,怀疑他的宣布是否当真,摄像机、照相机纷纷对准了他,这位平时同记者们谈笑风生的南非代表团发言人,这时却头上直冒冷汗,边说边退进电梯上楼而去。
于是,记者们立即四处寻找其他3方和东道国有关人士核实这一消息。结果是,连美国代表团发言人都不知此事,他赶去找到美国代表团团长克罗克,回来后才证实克罗克已被告知南非代表团即将离开;安、古两个代表团对此也毫无所知,从记者口中得知此事后,非常吃惊,安哥拉代表团团长恩达卢随即指出,这是南非代表团搞突然袭击;沉浸在即将签字喜悦中的东道国官员,更是从记者口中才知道南非代表团要离开的消息,他们顿时神情沮丧,感到遗憾。
过了一会,南非代表团的两人到旅馆会计处结账,接着南非专机机组人员离开旅馆去机场,南非代表团的行李也从电梯下到了大厅,堆在大厅一侧,等待服务人员搬运上车,半小时、一小时……时间一分一分过去,直到晚上9点半仍然没人来给他们搬行李。这时,已外出的苏联副外长阿达米申以及刚果外长恩丁加·奥巴闻讯赶到旅馆。阿达米申立即会见南非外长皮克·博塔,刚果外长则接见各代表团团长。大厅的人们怀着良好愿望出发,对在最后时刻危局得到补救又抱有了一线希望。然而,深夜11点半,南非外长皮克·博塔及其代表团全体人员同其他代表团及东道主不辞而别。至此,这次布拉柴维尔会谈无结果而散。
这一突如其来的戏剧性变化,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南非代表团存心要在这轮会谈中节外生枝的必然结果。本来,按原定计划,这次布拉柴维尔会谈是最后一轮4方会谈,解决一二个细节问题后,就签署《布拉柴维尔协定议定书》。但是,南非代表团不仅姗姗来迟,而且其代表团团长范赫尔顿在抵达布拉柴维尔机场时避而不谈是否前来签署议定书,而是声称还有诸如古巴撤军的核查等问题需要解决。南非提出这一本来属于安哥拉主权的核查问题,无疑是节外生枝,为会谈圆满结束设置障碍,从而使人们从会谈一开始,就预感到这次会谈难以顺利进行。
果然,原定12月1日的签字仪式没能如期举行。这时南非外长皮克·博塔及国防部长马兰匆匆赶来,人们原以为他们的到来是要解决会谈中的障碍。但是,他们来后并未认真参加谈判,而到后第二天就去隔河相望的扎伊尔转了一圈。皮克·博塔从扎返刚后不久,南非代表团就宣布当天晚上回国。因此,人们不能不怀疑南非代表团的所作所为是事前的存心安排。其目的是拖延谈判进程,等待美国总统里根向新总统布什移交权力,企图在谈判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南非代表团的这次突击行动阻碍了4方会谈达成最后协议。人们认为,南非代表团节外生枝有悖于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地区冲突的当代趋势,理所当然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