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两上老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08
第5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军民之间

两上老山
李福田
北京市呼家楼有家京时表店,店堂不足10平方米,四周墙壁挂满了“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等奖状和锦旗。数千封表扬信来自北京、西藏、香港和日本、美国等地。
表店的主人,是60多岁的刘品一。他曾两次自费到云南老山前线,为官兵修表2000多只,战士们亲切地称他刘老。
1986年,云南前线英模报告团赴京向首都人民汇报,有几只要修理的手表,因为没有时间无暇上街,只好带了回去。这消息使老刘心情很难平静。“战士们舍了家,离了亲人,不顾性命去打仗,在北京连只表都没修上,这事传出去叫首都修表工人的脸往哪搁!”
从那天起,刘品一常往区里和市里跑,向领导表达他要上前线为战士修表的心愿。经过十几次请求,终于获得批准。
1986年12月,刘品一第一次来到祖国的西南边疆。
他对老山战区一位指挥员说:“首长,我求求您让我上山吧。我大老远的跑来,就是想为战士们做点事。来前老伴说,千万家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前线,你去为他们修表,应该!我儿子在家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还把准备结婚用的存款拿出来让我买了手表零件。不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修表,让我回去怎么说?”
听了刘品一的这番话,那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员痛快地说:“我派人送您上去,一定保证安全。”当刘品一在前沿隐蔽处挑灯修表时,部队派战士为老人站岗。由于前线条件有限,有些表一时不能修,刘品一就带回北京修好寄去。
1988年4月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刘品一带着修表工具来到解放军代表团住处为代表们修表。前线一位姓张的指挥员,听说过刘品一,但从未见过面,这次紧紧握着刘品一的手说:“您上次去前线反映很好,许多没见着您的战士至今还感到遗憾,我们非常欢迎您再去老山呀!”
回家的路上,刘品一心想:“我这老头子怎么就不能去第二次。”1988年6月,他背着修表工具,带着朝阳区4000多个体劳动者捐献的7673条毛巾,以及牙膏牙刷、蚊帐等飞往云南,第二次上了老山。在前线的一个野战医院里,一个19岁的战士将要做截肢手术。刘品一知道后,来到医院,抚摸着小战士受伤的躯体,一个劲的掉眼泪。小伙子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接受了截肢手术。后来,这位战士专门用炮弹壳为刘品一做了一只和平鸽,上面还题了一首诗:“年逾古稀心更红,千里迢迢边关行,带来人民情和意,刘老精神激励官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