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报纸涨价采访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1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报纸涨价采访录
新华社记者 徐江善
“报纸为啥要涨价?”
“涨价的幅度怎么这样大?”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类似的问话。
有位老工人不解地问:“过去几十年报纸都是这个价,不是挺好的吗?”
有位青年说:“是不是报社也向钱看,要趁机发大财呀?”
人们将牢骚、不满掷向报社。报纸涨价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之一。
据了解,经有关部门批准,从明年起,《人民日报》将由每份的0.10元涨至0.20元,《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由每份0.05元涨至0.15元。大涨价随之带来的是订户“大滑坡”。据初步统计,中央和省内许多报纸的订户都大幅度下降。
怎样看待报纸涨价问题?记者走访了黑龙江省一些报社的总编辑和省新闻出版局的负责人。他们介绍说,我国的报纸价格低而且多年基本没有改变,这种状况是建筑在国家财政巨额补贴之上的“虚假稳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日报》去年亏损350万元,今年1月至10月已亏损480万元。全省每年给各报社的补贴高达1000万元。这种不讲效益、一味亏损的状况不仅是国家身上的沉重包袱,也严重地违反商品经济规律,阻碍了报社自身的发展和报业的繁荣。因此,调整报价,势在必行。
“调价以后报社就能盈利了吗?”不,情况仍很艰难。
据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靳国君介绍:“多数报社收支仅可持平,有的报社还要亏损。”
在这次调价中,《黑龙江农村报》社为了照顾农村读者,还是把每份允许提到0.13元的报价定到1角钱。这家报纸的原总编辑侯国才向记者算了一笔帐:即使一个字不印,一张新闻纸本身就5分钱,邮局要提取3.8分钱的发行费,印刷费还要一分多,这就超过1角钱了,记者、编辑的劳动都未计算在内,报社怎么会赚钱?
《黑龙江日报》总编辑张国昌认为,报纸涨价幅度之所以这么大,主要是这两年新闻纸价上升过猛。
许多总编辑还对邮政部门以分成的方式提高发行费率提出疑义。从明年起,邮政部门对报纸的发行费率将分别提高到25%至40%。总编辑们认为,邮政部门发行报刊出的是劳务,收取一定费用是应该的,但不应以分成的方式提取,而且分成的比例太大,这也是报价提高的一个原因。
群众文化消费心理的不适应也是订户锐减的一个因素。一位总编辑说,由于订报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拿出几十元钱订一份报,对于普通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来说的确要掂量掂量。但是,如果分解开来,每张报仅一角多钱,最高的2角,同一根雪糕的价钱差不多。然而,一张报纸给人的信息和知识,是远非一根雪糕可比的。靳国君副局长说,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商品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文化消费投入就越大。日本全国有报刊9181种,每千人拥有569份,我国每千人仅拥有64份。他指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也会有所改变,报刊订户将逐步增加。
为了尽快走出“谷底”,总编辑们建议:国家对新闻纸也应像钢材等物资一样,实行专控经营,制止纸价无限度上涨。国家还应该调整邮政部门提取发行费率的政策。即使仍然分成,比例也不宜过高。有关部门还应该做好疏导群众文化消费心理工作,将报纸涨价的必要性向群众解释清楚,以求得群众的谅解与支持。
报纸涨价后,报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怎样能使报纸吸引更多的读者呢?总编辑们谈了各自的想法,其中主要一点,就是提高报纸质量,力求在新闻贴近生活、增强吸引力上做重要改革。一些报社决定征求读者意见,动员编采人员献计献策,把报纸办好。还有一个办法是自办发行,降低报纸成本。明年黑龙江省将有26家报社采取这种发行方式。
(新华社哈尔滨12月9日电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