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云南压缩基建与调整结构相结合 非生产和高能耗投资压得有力 短线产业和农业投资保得合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12
第2版(经济)
专栏:

云南压缩基建与调整结构相结合
非生产和高能耗投资压得有力
短线产业和农业投资保得合理
本报讯 记者董焕亮报道:云南省坚决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议,把压缩基建规模与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压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保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生产性建设投资;压计划外高能耗的工业投资,保短线产业和农业投资,做到压得有力,保得合理。
近三年,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虽有一定控制,但仍超过财力、物力的可能。1986年至198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6.7%,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是非生产性建设比重过大。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中,“五五”期间非生产性建设比重为25.3%,1987年达40.6%,今年1至8月为35.8%,仍高于全国平均34%的水平。特别是今年头8个月,属于指导性计划的更新改造投资中有26.2%被用作非生产性建设,高于全国16.8%的平均值。对于这个问题,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从今年6月开始着手解决,清理、停建42个楼堂馆所和其他非生产性在建、在列项目,共压缩投资1.86亿元,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农业和文教事业。
云南省水电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近几年高能耗的工业发展过猛,大大超过了电力发展的速度,使本来紧缺的电力供应更为紧张。根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8月止,全省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铁合金厂55家、黄磷生产企业24家、电石生产企业28家,都是有名的“电老虎”。虽然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高能耗投资项目过多加剧了供电不足的紧张状况,如不调整,一些在建企业面临“建成即停产”的危机。针对这种情况,省有关部门正对60多个在建项目进行“会诊”,有一部分要停建、缓建,把宝贵的电力和资金节省下来保障交通、能源、化肥和重要原材料产业的需要。
近两年,全省农业投资萎缩,其中省级投资并未减少,但地、县投资下降幅度较大。省政府最近决定,把今后省级财政增加的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农业,同时规定地方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保证农业投资。同时,该省目前正在推广玉溪地区用烟草工业盈利扶持烟草种植业的“以工补农”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