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全国私营经济调查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12
第5版(理论)
专栏:

全国私营经济调查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金融时报》社和福建省委党校共同发起的“全国私营经济调查研讨会”,不久前在福州召开。代表们交流了各地私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并就有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代表们根据广泛的调查,认为目前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规模较小。雇工人数平均每户16人左右,雇工20人以下的大体占70%,雇工超过百人的不到1%;资金数量平均每户5万元左右,少数超过百万元。(2)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一是发达地区多于不发达地区;二是农村多于城市,私营经济在农村的户数、从业人员和资金都占80%以上。从行业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需要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如在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中,占整个私营经济的80%以上。(3)独资经营是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此外还有合伙经营和集股经营。(4)经营比较灵活,资金周转较快。(5)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劳动条件较差。
以上特点表明,我国的私营经济正处在初始发展阶段。
二、私营经济的范围及划分标准。
在使用私营经济这一概念时,多数人把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作为私营经济的本质规定。对此,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私营经济的落脚点应在私人经营上,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无关。在目前出现的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中,凡是由私人承包、承租的都应归于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应包括私有私营和公有私营。当然,把私有私营经济称作私人经济更为贴切。
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将生产资料私有、雇工8人以上的定为私营经济,雇工少于8人的定为个体户。讨论中,许多代表认为,仅以雇工人数为依据确定它是否私营经济并不全面,以雇工8人为界限也缺乏科学依据,没有考虑行业上的差别。他们认为,重要的是要考虑企业的资金数量、经营规模及剩余价值率等。也有的同志认为,考虑这么多因素固然全面,但目前根本做不到。
三、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代表们认为,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私营企业不是以其本来的面目出现,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发展,不少企业甚至不能持久地保持自己的性质。在我国经济中,产权关系最为明晰的私营经济部分也存在严重的模糊倾向;二是企业行为动机政治化,行为方式短期化。前者主要表现为过多地搞各种公益事业,即所谓:“致富不忘乡亲”,后者表现为“捞一把是一把”和“分光拿净”;三是偷税漏税面广,金额大;四是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混乱,企业主个人及其家庭的各项收支与企业经营开支不分家;五是不正之风严重;六是被雇工人缺乏必要的权利。大家认为,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与我国现行的体制、政策、法规及有关的管理工作有关。目前,私营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偏紧,它们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较低,在许多方面处于受歧视的地位;言及私营经济,必谈“引导、监督、管理和改造”,而真正合理的管理却又跟不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发展私营经济的当务之急。
四、如何深入研究私营经济理论。
代表们认为,过去理论界对私营经济的研究偏重于概念、性质、作用等方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今后的研究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把私营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放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要研究私营经济到底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不影响我国的社会性质;私营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应建立怎样的联系,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政策、法律基点,以打破目前的板块结构,消除两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人为鸿沟;怎样将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整个改革的深化衔接起来,乃至怎样将私营经济中某些合理的东西“移植”到公有制经济中来等。另一方面要从微观上深入研究私营企业的财产关系、内部运营机制等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使私营经济尽快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 (王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