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农业的潜力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14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论坛

农业的潜力在哪里?
汪文斌
曾经激起10亿中国人民热情,引发整个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我国农村改革,在10年之后,农业却显得后劲相对不足了。有人认为“大包干”的能量似乎已经释放殆尽。事情果真如此吗?这里仅结合阜阳的实践谈一点看法。
阜阳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地区之一,也是一个曾经长期贫困的地区。有1000万左右的农业人口。80年代初,这里普遍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贫困已久的农区出现了相对剩余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我们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展开了一场旨在提高农村自身积累效应和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效果较为明显。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突破50亿公斤。全区乡镇企业产值达21.6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40倍,成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如果说,农业大包干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业改革出现奇迹的原动力,那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同样离不开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和自身潜力的开掘。只有最大限度地动员起农民本身的潜能,农业才有发展的后劲和进一步发挥的潜力。但作为政府,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积极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去创造高效益,进而鼓励农民把这种效益转化为农业生产投资,补农、促农、建农,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积蓄农业后劲、开发农业潜力等等均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些方面,我们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增加收入,并积极自觉地进行农业投资。其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关于稳定家庭承包制的政策,关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科技成果的政策,关于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二是抓示范性建设,增加示范效应。在低产田块的集中区域,政府采取硬投入的方式,吸引农民投资改土治水,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我们先行选择42万亩土质瘠薄的砂姜黑土地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治理占全区耕地面积70%左右的砂姜黑土为代表的中低产田树立了一个生动的样板。去年以来,这种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方式已经在全区10个县市得到推广,治理区蓬勃发展的农业势头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示范效应。三是创造有生机和秩序的市场环境,引导农民按价值规律和市场情况进行合理的产业安排。包括建立市场规范,整肃政府行为,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内部制度、组建农经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同时从农业的内部和外部为其高效率地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从传统农区的实际情况看,农业的潜力还在农民自身,农业大包干释放的能量仍将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我们的任务是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以谋求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在不断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生产力,以达到主要靠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呢?我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思想上要统一如下认识。一是要破除单纯依靠粮食生产进行农业积累的思想,树立以大农业开发支持小农业的意识。既要保证粮食增产,又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粮食经济观点。对此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允许并且积极引导农民经营高产出产业,以换取可靠的农业投入。二是既要立足于农业发展农业,又要跳出农业建设农业。单就农业抓农业,反会削弱农业的发展。阜阳地区在1955至1977年的20多年中,由于忽视农外产业的配套发展,整个农业建设只能躺在国家身上,根本无后劲可言。进入80年代以后,我们首先加快推进乡村工业化,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当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后,又部分返还于农业生产,全区农业由此不断获得持续的经济补充,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条件的改善,后劲日益增强。三是管好用好有限的国家投入。1984年以来,国家仅以150万元的配套经费,就吸引了农民1500万元的投资,购置喷灌设备11150台(套),改造了传统的灌溉设施,使局部地区的抗旱条件有很大改善,农业生产后劲显著增加。
上述诸点,归根结底,还得靠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的潜力还在农民自身。这是深化农村改革所不能忘记的基本原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