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为千万农民致富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15
第1版(要闻)
专栏:

若论机遇,涿州西河地毯总厂厂长霍宗义,有可能自己干成“百万富翁”,但他不。他说:“要是撇开群众只顾自个奔,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员?”他要——
为千万农民致富铺路
本报记者 杨振武
他是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家,他勇于探索和改革,开辟出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致富的新路;
他又是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选择;
霍宗义,这位55岁的涿州市西河地毯总厂厂长,正是凭着企业家的胆略和共产党员的责任,把成千上万的农民从贫困中带上了致富之路。
(一)
1982年春天,经过两年的苦苦求索,霍宗义领导的西河地毯总厂终于闯过了转产的难关。他们与河北省外贸共同试制的仿波斯高档手工羊毛地毯——东方毯打入国际市场,非常抢手,吸引着外商纷至沓来。
“要挣钱,织地毯。”这信息对那些正在寻求致富门路的农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一些庄稼人开始打听:“不知这活好干不好干?”胆大点的则干脆找到厂里,冲霍宗义一乐:“我们想跟你干,行不行?”
这情景,搅动得霍宗义心潮难平。他当过十多年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深深理解这些朴实农民的心情。尽管当时政策尚未放开,但他咬咬牙,还是担着风险为乡亲们开了口子。没多久,一个个家庭工厂在附近村庄诞生了。
果然,犹如一石击水,家庭工厂招来议论纷纷。有人给霍宗义捎话:“要注意,个人织毯方向有问题。”事情传到上边,也有人在会上批评,说他办家庭工厂是“以小挤大”。霍宗义不服这个理,一次,他竟当面向指责他的人嚷起来:“农民在自己家里织毯,凭劳动致富,还可以为国家创汇,有什么不好?”
就这样,霍宗义在议论声中,帮助一户户农民走上致富的路。到1984年,他更响亮地提出:“农民来领料,一个不外推;置机梁有困难的,厂里帮助。”于是,如同烈火燃干柴,先是在涿州市,尔后扩展到保定地区、河北省,每月都有数百名农民加入织毯的行列。到目前,这支大军已遍及全国15个省市,6000多架机梁星罗棋布,织工达3万多人,形成一个没有厂界的大工厂。
(二)
“唉哟哟!这么贵重的物件,要是织坏了,谁能赔得起呀?”听说一块地毯价值几千块,一些胆小的农民领料时有点惶恐起来。
“不要紧,你们只管放心大胆地织,其它的都由总厂兜着哩!”霍宗义把责任揽过来为农民壮胆。
确实,西河地毯总厂的服务是全面而周到的。从产前的提供原料、图案设计,到产中的技术人员巡检,再到后边的半成品加工,该想的都为农民想到了。霍宗义把这种形式比作“一条龙”生产,总厂是龙头,铺展在农村的家庭工厂则是龙身。他说:“龙头带着龙身摆,才能成巨龙腾飞之势,否则,这条龙是活不起来的!”
前年夏天,一声“嘎啦啦”的霹雳把中向村刘老汉快下机的地毯击穿,烧出个碗口大的窟窿。老汉一见,冒雨跑到总厂哭诉,霍宗义立即派技术人员前往修补处理。两天后地毯即完好如初,把老汉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些年,总厂专门有一批巡检人员,走村串户,为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霍宗义叮嘱他们:“老百姓织块地毯不容易,要把服务工作做到家。”为给农民加大致富的“保险系数”,霍宗义还主持办了两期东方地毯培训班,免费为农民传授织毯技术。总厂对刚开始织毯的农民多方面给予照顾,尽量给他们好懂易织的图案。
(三)
织地毯的效益是可观的。农民屋内置起一两架机梁,年收益可达2000至4000元,每个织工年纯收入1000元以上。而作为“龙头”的西河地毯总厂,经营一块地毯只有几角钱的利润。
这不是太吃亏了吗?霍宗义不这么看。他说:“八亿农民不富,中国就富不了。我们不能光拨拉自己的小算盘,而应多为农民致富出点力。”厂里有人建议把服务管理费提高一点,他听后高门大嗓地说:“不行!有能耐我们到国际市场上竞争,打老百姓的主意不叫本事。”
1985年,别处的毛纱涨到55元一公斤,他们坚持只售47.6元;1986年,他们又从挖掘自身潜力入手,把服务管理费从12%降至7%;去年,霍宗义发现一些农民常为缺少购料资金犯愁,一拍板,又把原来的“买料加工”改成“带料加工”。有人算了一笔帐,仅厂里的这三次“让利”,就为织毯农民直接增加好处600多万元。
为了帮助革命老区的群众早日脱贫,1985年,霍宗义随地区领导三进太行深山,说服动员山里人靠自己的力量致富,促使一些“宁肯受穷,不肯受累”的人架梁织毯。他们在阜平、曲阳、涞源等县专门设立了地毯管理站,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现在仅阜平县就发展到200 多架机梁,上千名织工。一批“冬天蹲北墙根,夏天靠南墙根”的山里人由此而脱贫。
在霍宗义的精心操持下,西河地毯总厂目前已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他们的产值达6000 万元,创汇800多万美元,为社会增加效益4800多万元,今年可望“更上一层楼”。
到西河地毯总厂参观的人,常有误把这摊子事业当成霍宗义自家的事,甚至喊他“霍老板”。每遇这种情况,霍宗义总是哈哈一笑:“那我不成了百万富翁?”其实,若论机遇,他是完全可以自己干个“百万富翁”的,但他不愿那样。他说:“要是撇开群众只顾自个奔,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员?”
走出一条路,带动万家富。霍宗义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党员企业家的胸怀,树起一代共同富裕的楷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