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和农民一体——上海古华中药材农商股份集团改革纪实上海费平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15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改革已十年征文

和农民一体
——上海古华中药材农商股份集团改革纪实
上海 费平凡
上海市奉贤县,素称药材之乡。县供销社常年收购的野生药材就达150种之多,占上海市野生药材需要量的50%。然而,这个对市场举足轻重的药乡,历史上也有过暗淡和失望的种种记载。且不说20年前,全县400多户药农,一夜之间采集权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大捆大捆的中药材只能填入灶坑烧火;就是改革后的这几年,药乡也是既有丰收的笑声,又有市场波折的叹息。1980年那次地蟞虫养殖热,转眼以仓库严重积压而告“凉”,全县地蟞虫养殖户两年后竟只剩下4户半。而又过了两年,谁料上海的地蟞虫库存告急,药厂因为缺料无法生产跌打损伤类药。流通,流通,何以时流时断,时通时塞?一个新课题,摆在肩负流通之任的县供销社面前。
一他,奉贤县中药饮片厂的厂长朱宗熹,在改革的困惑中,隐隐地感到有种骚动。厂家对市场陌生,供销社苦于应付厂家和药农。一环一环本相连,现在却环环脱节!为何不可把生产、加工、销售联接起来,成立一个农工商一体的集团呢?朱宗熹大步流星地朝县供销社走去,县供销社的头儿和他一拍即合——好,建它一个股份制的农商集团。消息传开,全县11个乡的183个药农专业户,带着4.12万元的股金找朱宗熹,他们要求以股东的身份,加入这个统一管理,环节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按劳分配,股金分红的新型组织。接着,奉贤县药材公司来了,江海乡曙光中药切制厂也来了。古华集团还未诞生,便一下子拥有生产资金105万元。
可是,当朱宗熹兴冲冲地到县工商所办理集团的工商登记时,却碰到了一个“软钉子”:“股份制又究竟算个什么所有制呢?”
好事多磨,就因为这么一磨,古华集团拖到1986年6月21日才登上了经济舞台。
二有伟人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朱宗熹为“古华”找到的“支点”是农、工、商一体化。古华集团从何起步?作为集团总经理的朱宗熹,深知在现行的价格体系下,中药材的比价很不合理。因而首先要在内部实行调节,向药农让利。
1986年9月,正当元胡收获时,阴雨连绵。眼看药材可能霉烂变质,邻近省的元胡市场购价也开始下降,药农的心又开始波动不安。朱宗熹立刻作出收购鲜货的决策,而且每公斤3.8元,价格不变。
古华集团收购了鲜元胡,又为药农代加工,这都是流通领域里的新举动,整个奉贤县震动了。有人算了一笔账,收购鲜元胡加工,合计增收1045元。朱宗熹他们把这些钱全部返还给种植元胡的药农。
该是地龙干采获的季节了。为何交售者寥寥无几?原来采集地龙干又脏又腥,费工费时,收购价还低。“让利,把初加工的盈利全部让给药农。”在经理会议上,古华集团又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决定。
“这样干,企业还有利吗?”有人提出异议。朱宗熹认为,合理的让利,是集团的粘合剂,也是集团的优势所在。只有这样,产、销、加工才能巩固一体化。他们算了一笔帐:在完成800公担的调市任务,支援全国药材市场的同时,开展加工业务,还可以有2万元的盈利哩。
这一年,古华集团收购了900公担的地龙干。农商一体组合的新方针,调整了集团内部的利益结构,极大地调动了药农的积极性,进而丰富和稳定了上海的药材市场。如今,古华集团每年为上海市场提供的野生药材,品种占全市总数的80%,数量占全市的1/2。
古华集团并没有就此停止改革的脚步。他们上连市药材公司的药材计划,下同药农签订起生产合同。药材之乡开始逐渐摆脱盲目性,走上在一家一户基础上形成有计划生产。
为了重振地蟞虫养殖,古华集团在县里成立了一个地蟞虫协会,进行指导。古华集团还与上海市药材公司签订了长达5年的地蟞虫销售合同。元胡收获之后,种早稻显然赶不上节气了,集团又指导药农试种霍香。他们为药农运来上乘的良种,霍香与元胡套种,合计每亩产值达360元。
三古华集团在改革的经济舞台上,一次次无声的亮相,赢得了农民的拥护。不到一年,业务网遍布20个省、市、自治区,全国有170多个中小型药厂和中药名店与古华集团建立联系,古华在走向全国。
1986年7月至1987年12月底,“古华”销售额高达3491万余元,全县药农净收入增长了90%。
“古华突破了供销社的体制改革,缩小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这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同志作出的结论。朱宗熹自己则说:“结论应该在明天!”
关于明天,他想得很多,有发展的蓝图,也有隐隐的焦虑:国营、集体固定资产入股怎样分配?集团的药材生产后备基金怎样建立?……但不管怎样,他不怀疑“古华”的生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