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一个工人的价值——记哈尔滨轴承厂青年车工丁福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1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个工人的价值
  ——记哈尔滨轴承厂青年车工丁福海
  《哈尔滨日报》记者 白衍吉 庄进修 范力
在8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企业家阶层崛起,工程技术人员引人注目,个体户发展致富……普通工人怎么样呢?
今年,据某建筑公司对所属职工的调查,有50%的人认为工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据哈尔滨市总工会对10个大型企业的2万余名职工的调查,有75%的职工认为参加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据全国总工会对17个城市21万职工的调查,有87.8%的人认为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充分或很充分地发挥。
就在这时,我们遇到了丁福海——哈尔滨轴承厂南直分厂车一车间的一名青年车工。
他自1982年入厂以来,6年时间完成了13年的工作量,多创产值63万多元。按工时量计算,他已跨入1995年。6年来他节约刀具、钢材、卡具价值5.5万元;
他曾6次在工厂的劳动竞赛中立功,连续6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今年上半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最近被工厂提前授予1988年厂先进生产者标兵称号,厂党政工青组织联合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他以顽强而诚实的劳动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我是工人,就要把活干好”
1988年11月3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他所在的车一车间。刚刚停电,厂房里暗暗的,他在那摸着黑擦床子。从昨夜12点干到现在,够疲惫了,可他眼中分明带着兴奋。定额1670个轴承外套,他竟干了7000!难道他是三头六臂?
——一个工人,就要把活干好。为了抢电我们已这样连续轱辘一个月了。其实并没有人组织。我们完全可以不这么挨累。可是这么干惯了,呆着反而不得劲儿,怎么也得对得起那8小时啊!(丁福海语,下同)
他热情地同我们握手,那是一双充满力量、不同寻常的手,因伤痕和油污过敏而显得粗拉拉的,让人不忍心看。他那干完活还没来得及放下袖子的胳膊,也是一道一道的伤痕。
时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了上班的,富了摆摊的”。在他的工厂门口,一个烟贩保守地告诉记者,一天两张“大团结”没问题。一门之隔的他,难道真的不动心吗?
——谁不想多挣俩钱?可不去生产,哪来的烟?不去喂养,哪来的猪肉?全民经商,全民就遭殃了。生产,才是一切财富的根儿。我们年轻的也常在一起议论,可说来说去大家觉得,现在是“非常时期”,吃点亏就吃点亏吧!其实一忙起来,哪有时间想这些!
“钻进去照样有出息”
他打开工具箱,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那一把把刀具。他拿着一个寸把长的刀板告诉我们,这刀按规定用到两三寸长就报废了。他入厂后除头一年领过新切断刀外,一直拣那些旧废刀修复后接着使。开始,人们不理解,时间一长,大家都跟着学起来了。现在旧废刀在车间也不好拣了。6年来,他节约刀具1821把,价值21039元。这刀在工厂并不紧缺,节约的价值也不归己,他何必找这个麻烦呢?
——能节约一点是一点,能多干一个是一个,这才尽到了一个工人的本份。就说我们的轴承钢管吧,每吨6000多元。我把切断刀磨得比一般切断刀刃口窄0.3毫米,这样干30多个活就能多出一个。仅这一项,我就多干出108305个轴承套圈,节约钢管4400公斤,多创造价值19495元。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
他在技术上勇于创新。他把车床切削速度由每分钟30.5米提高到42米。这样别人每小时加工320件,他可加工480件。他常用的6种12把刀具都有所改进。
——现在有些人认为老老实实干活的人是最没能耐、最窝囊的人。其实这里学问大着呢,钻进去照样有出息。一个外国代表团到我厂参观,看到我们使用2.8毫米的切断刀,又是嘲笑又是拍照。这样刀切口大,浪费钢材,一些先进国家都使用2.0毫米宽的。当时我就下决心争这口气。后来我和厂里的一位高工密切配合,利用业余时间一鼓作气试验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5毫米切断刀,我荣幸地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这种刀具的人。
“有了大家才有小家”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殷实而富足的家。录音机、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电子琴,好现代好新潮啊!唯有角落里那缝纫机让人不解,现代青年怎能置这个呢?
——一看到这台缝纫机我就格外知足。这是我们结婚用父母给的仅有的100元钱买的。那时家里非常困难,穿条工作服裤子都是好的。现在,我光毛料衣服就好几套。我想我的小家富足就是我们国家和企业富足的结果。大伙的劲都使上了,厂子效益上去了,职工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微微,来,爸爸抱!”他把3岁的小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又哄又亲。他爱人诉苦说,孩子有时一连几天看不到爸爸。晚间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一早醒来,爸爸已经上班了。哪个当爸爸的不想自己的女儿呢!
——别说看女儿了,就连女儿有病,也得她抱着道里道外地跑。有时看她急得直哭,我眼泪也差点掉下来,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啊!可一想到工段里堆了那么多的活儿,我又顾不了许多了。那天我又踏着月光回家,把妻子买来放在棚子里的大米扛上七楼。在空无一人的楼梯上,我心里真难受。她是一个营业员,今年才27岁,人家凭啥为我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可是又一想,我们的大家以及小家,目前不正和上楼梯一样吗?眼下正是需要我们这茬人艰苦奋斗的阶段,需要我们互相搀扶渡过难关的阶段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