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医院“创收”种种——医生与患者面前的新课题(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医院“创收”种种
  ——医生与患者面前的新课题(二)
  新华社记者 朱玉
一位患感冒的病人在给北京市卫生局的信中表示纳闷:大夫只用听诊器在胸膛上听了几下,为什么收2元钱的检查费?
另一些患者则诉说:我连自己的病情还没说完,大夫怎么连处方都开好了?据北京市卫生局调查,有一位医生一天中为同一个病人开出了10张处方;另一个医生在8小时内接待了273个病人,即使他一分钟不停息,开出每张处方的时间也只有1.34分钟。
这是为什么?记者寻找答案,回答异口同声:医院在创收嘛!
细心人会发现医院创收给患者带来的好处:技术服务项目增加了;各医院相继开设一些有特色的门诊,以图在医疗服务市场上有竞争力;过去将病人推来推去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但是,有些医院没有摆脱依靠增加药费和检查费收入扩大收益的依赖性,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了。
素以技术设施装备精良而有较高知名度的北京某大医院,放射科一周内只做了36个CT检查,却在星期天突击做了41个。原因很简单,星期天算加班,创收的成果于医院于个人都有好处。结果,一台CT机在这次突击性的使用中搞坏了,医院花了10万元钱才修好。
处方——牛黄清心丸10丸。从表面上看,无可挑剔。拿这张药方去取药,从药房的小窗口递出的却是药物洗发精。不明内情的患者吃惊了。其实,这是北京市宣武区属一所医院独出心裁的“高招”:医院领导、大夫、药房人员达成默契,以药名为号,药房人员一见大夫的药方,便照样付货,毫不含糊。加上药品批发部门的配合,无论检查人员怎样认真,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药方。采取此种方法,女用坤包等,都从本应只开出药品的医院源源流出。
“医院怎么变成了自由市场?”目睹如此“创收”场面的一位妇女忿忿然。一些医学界的权威更是感慨万千:创收搞活了医院的经济,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收入,但是各种有偿服务渐渐代替了去图书馆更新知识和在病房观察病人,医院图书馆的灯光熄灭得越来越早了。
的确,一对矛盾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突出。国家对医院的补贴呈减少趋势,需要医院自己创收;而公费医疗改革却要求加强管理,减少开支。这样,便使得医院要在增加横向联合和服务项目上做文章。对于创收,社会上两种意见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医院热衷于创收,将导致医疗服务水平下降;另一种意见则也有道理,认为医院搞活才有出路。
医院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创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将留待实践去检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