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重建体育的精神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我看这一年

  重建体育的精神世界
  本报记者 温子建
奥运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最令人一言难尽:优势项目“到顶滑坡”,运动成绩此起彼落,体育人才“阴盛阳衰”……可以说,中国体育界又一次面临着对内外部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调整。我觉得,体育界的这次反思,除了改革训练、竞赛和管理体制外,还应包括对精神世界的重建。
奥运会后,我曾留心于人们对中国代表团的反应。人们曾期待甚高的女排未能获得金牌,引起了普遍失望,但人们最不满意、并提出严厉批评的却不在此,而在于女排输掉了精神。实际上,输了“人”的远不止这些女排运动员,许多选手散散漫漫而去,疲疲塌塌而归,未能在赛场上表现出令人感奋的饱满精神风貌,不思进取,萎靡不振。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某些运动员们缺乏理想和动力,说明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贫乏与苍白。
多年来,我们曾经喜欢把体育比赛过分直接地同政治建立因果联系,运动员身上重负累累,压力极大。现在这种政治对体育的异常关系已经逐渐被校正过来,选手们不必再觉得每一次扣球、每一下划水或者每一盘棋的胜负都是国家命运的象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过去荒谬现象的否定。遗憾的是,抛弃了不合理的重负之后所产生的空虚未能得到填补,造成了运动员精神世界的失重。正当需要他们奋起展翅之际,却丧失了充沛的中气。
当然,商业活动对体育的渗透,也使不少运动员以金钱作为动力和目标,但金钱只能鼓励选手们去竭力获胜,却不能使他们就此而周身洋溢起代表人类共同理想的体育精神风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运动员身上存在着精神危机,而当我试图从背景上追溯这种危机的由来时,我又觉得当今的体育界同样陷入了精神上的迷失。
人们想必还没有忘记,中国奥运代表团从汉城归来之后,体育界有些同志曾经如何使用各种计算方法,从多个角度试图证明:中国虽然金牌数不如人了,却仍然是“亚洲第一”。从这一宣传后面,依稀可辨出人们所熟悉的两种民族心理现象:“夜郎自大”的意识和不愿正视自己缺点的“鸵鸟心态”。以“亚洲第一”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中国运动员,在世界竞技场上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就可想而知了,至少,比之奥运会东道主就明显不如。而后者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资源贫乏的半岛民族在深深的危机感催迫下,产生的强烈要求走向世界的心理意识和精神风貌。
我当然不是无视我们国家的体育实力,否定称雄亚洲的追求,而是觉得体育界本应以奥运会为契机,革除弊端大跨一步的时候,却拿出“仍是亚洲第一”来敷衍和维护过去,这就实在是一种令人失望的精神状态了。
体育在我国,当然可以“超前发展”,继续为祖国赢得国际大赛的胜利和荣誉,但几块金牌决不能装扮自己的强大。相反,体育界应当在民族的危机意识下重新树立追求目标和精神寄托。试想,我们的健儿在国际竞技场中受挫,或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在感到自豪的同时,若想到祖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120名之后,那他们的心中涌起的,该是一种奋发图强的悲壮情感;他们眉宇间流露的,将是一种不甘人后,发奋进取的精神风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