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打破坚冰的历程——美国和巴解对话内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4
第6版(国际)
专栏:美国通讯

  打破坚冰的历程
  ——美国和巴解对话内幕
  本报记者 仓立德 景宪法
编者按: 12月15日开始的美国与巴解组织的正式对话,举世瞩目。近日美国报刊披露了导致这一事态发展的详细过程,许多情况鲜为人知。本报记者据此写成报道,作为供读者了解此事的背景材料。
美国政府与巴解组织代表终于在突尼斯进行了面对面的正式对话。这一举动打破了美巴关系的僵局,给漫长而艰巨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希望。
围绕美巴对话,欧、亚、美、非四大洲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秘密外交活动。美国的报刊披露了其中的一些内幕。
打破坚冰
中东问题似乎是难以解决的,几年来,大国的“斡旋”也几乎都失败了。然而一个北欧的小国却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早在1982年底,长期奉行中立外交政策的瑞典就提出了巴解首先与美国犹太人接触的设想。翌年,瑞典外交部官员按照帕尔梅首相的指示,与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的主要助手萨尔塔维讨论了这一设想。不幸,萨尔塔维随后在葡萄牙出席国际会议时遇刺身亡,瑞典的努力遂告夭折。
瑞典虽然出师不利,但仍在等待时机。去年巴解改变对以色列斗争的策略之后,与以色列交往密切的瑞典外交大臣安德松今年3月访问中东,4月飞往华盛顿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磋商中东局势。随后,瑞典政府成立了以副外交大臣舒里为首的工作小组,草拟下一步行动方案。舒里同一位美籍犹太人、经济学家兼出版商舍恩鲍姆进行了接触。
中东局势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今年11月,巴解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并表示愿意同以色列举行和谈。几天之后,阿拉法特的密友哈桑与豪瑟、卡斯及舍恩鲍姆等三位美籍犹太人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秘密会晤。双方在一家餐馆密室里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巴解首次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同时也谴责了恐怖主义行动。瑞典官员火速前往华盛顿,通报会晤结果。
11月25日,感恩节的第二天,舒尔茨表示,虽然他对巴解的声明“颇感兴趣”,并认为将出现一个
“全新的局面”,但坚持要求阿拉法特本人出面确认并公布巴解立场。次日,舒尔茨以阿拉法特参与恐怖活动为借口,拒绝发给他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入境签证。此举立即遭到包括美国盟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强烈反对。12月2日,联大以154票赞成、2票(美国和以色列)反对的史无前例的表决结果,决定将联大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辩论移到日内瓦进行,以使阿拉法特获得发言机会。
至此,美巴对话的前景仍然扑朔迷离。
一波三折
联大表决当天,瑞典驻美大使瓦奇梅斯特告知舒尔茨,阿拉法特决定亲往斯德哥尔摩会见美国犹太人代表团,确认巴解立场。阿拉法特的这一决定也得到苏联的支持。次日,舒尔茨请瓦奇梅斯特转给安德松一封信,信中陈述了美国的立场:巴解组织必须接受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权利”;放弃恐怖主义。信中还写道:如果巴解组织明确并公开发表这一声明,而且不再附设“自相矛盾的其它条件”,美国就将同它对话。
舒尔茨的信当天就被特使送到瑞典外交部。阿拉法特刚刚抵达斯德哥尔摩,安德松就打破外交惯例,同他单独举行了会晤,并出示了舒尔茨的信。几分钟之后,阿拉法特在另一间屋子里开始同美国犹太人代表会谈。阿拉法特既未提及舒尔茨的信,也未透露同安德松的会晤。
阿拉法特于12月6日在斯德哥尔摩用阿拉伯语发表声明,并授权瑞典外交部将翻译文本用传真机发给华盛顿。据瑞典和美国官员透露,该声明“非常接近”美国的立场。里根总统和当选总统布什随后表示:只要阿拉法特公开宣布这一声明,美国便宣布同意和巴解对话。
次日,阿拉法特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他连日来同巴解内部各派磋商后拟定的声明,但美国方面认为,这一声明中的措词同他事先传给华盛顿的文本出现差距。舒尔茨再次表示拒绝接受。
斡旋继续进行。12日,即阿拉法特在日内瓦联大发言前夕,瑞典外交部密电通知华盛顿,巴解执委会成员一致同意阿拉法特在演说中明确阐明巴解立场。当天,美国国务院向以色列驻美大使阿拉德
“提前通报”白宫即将采取的重大行动。以色列大使当晚向舒尔茨转达了沙米尔政府的强烈不满。
山重水复之后,美巴对话看来只有咫尺之遥了。
“点石成金”
12月13日,阿拉法特在日内瓦用英语演讲。可出乎舆论意料的是,舒尔茨竟仍然认为“含糊不清”,拒绝开始对话。
安德松外长告诉华盛顿,美国的要求均已包括在发言之中,问题在于阿拉伯文化及语言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尽相同。
美国的傲慢与偏见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打电话给舒尔茨,要求美国正视巴解的和解态度,并第三次致函里根总统,敦促美国改变立场。此外,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也在同一天向里根总统发出两份电报,请求美国接受巴解组织的声明。
历史的步伐在艰难地前进。
安德松外长的斡旋进行到最后一刻:他一方面向联大宣布,阿拉法特的发言同美国的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轮流同舒尔茨和阿拉法特通话。
12月14日下午,安德松通知舒尔茨,阿拉法特已准备再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将声明内容通过驻美使馆用专线传给助理国务卿墨菲。声明措词经再度修改,终于确定最后文本。
华盛顿时间午后3点40分,阿拉法特在日内瓦的记者招待会上,用英语一板一眼地宣读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实现中东和平而采取的立场。
4时许,舒尔茨已经拿到文本。他立刻打电话给正在白宫等候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鲍威尔:
“我看可以说行了,您看呢?”鲍威尔表示同意,并立即向总统和当选总统作了汇报。6时30分,舒尔茨在国务院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宣布华盛顿决定恢复中断13年之久的美国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对话。
1988年12月15日上午,美国驻突尼斯特命全权大使佩利特鲁向巴解组织代表伸出了手。
这是自巴解1964年成立以来,美巴双方首次进行的“实质性”对话。
在中东的地平线上,露出一缕和平的曙光。
(本报华盛顿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