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远看其势 近观其姿——再析怎样看改革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5
第2版(经济)
专栏:改革话题

  远看其势 近观其姿
  ——再析怎样看改革成果
  本报记者 董焕亮
“改革是否要停下来了?是否面临退潮了?”时下,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议论。议论中夹带着关注、焦虑、疑惑……
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前后,记者在有体改领导部门和研究部门同志参加的两次座谈会上,听到的却是:改革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否则将前功尽弃。中国的希望在于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改革最重要的成果
——打破了封闭和停滞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指出:改革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已经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更重要的在于它结束了封闭和停滞的局面,开创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俗话说,近观其姿,远看其势。天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虽然看得真切,但不易觉察其变化。而如果与发生久远的事实作对比,中国在改革前后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即豁然显现,再不是往昔封闭和停滞的一潭死水了。
以经济运行机制为例,旧体制基本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来运行的,而现在这种僵化的局面被突破了。在农产品中,有65%、工业消费品中有55%是“市场调节”的。在生产资料中,市场调节部分也已占到40%。
目前,占全国工业产值1/3的沿海已成为对外开放地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十年前增长两倍多,其中硬通货贸易的增长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中位居前列。
数字固然有说服力,而日日夜夜,通过“陆、海、空”通道穿行于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流、人流,不也同样生动地告诉每一个人,封闭和停滞的局面被打破了么?就拿工业“老大哥”上海市来说,过去相当数量的轻工业品调拨供应兄弟省市,而兄弟省市销往上海的商品却寥寥无几。如今呢?上海市体改委主任贺镐圣说:“由于发展了商品经济,打破了地区割据,外省市供应上海市的轻工业品已占上海需求总量的30%到40%,上海市则将轻工业品生产量的40%供应外省市,30%打入国际市场。”
人流动了,物流动了,再加上资金、证券、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正是改革带给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有众多矛盾便有众多抉择
——比沿着死胡同碰壁好
在改革打破停滞和封闭后而新秩序又没有很好建立之前,难免要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多数同志认为有如下几点:
——有的现象,用旧规矩衡量是个问题,用新观念认识恰是必需。例如,作为“人民公仆”的管理者可以解雇部分劳动者,用旧逻辑怎么也解释不通。但从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来看,这样做有利于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也有的“乱”是由于改革缺少现成的经验。在实施改革措施时常常是“走一步,看一步”,从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就要对实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指出:“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取代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具有机制转换性质。而前期的城市经济改革,在策略选择上,基本上走的是利益刺激为主而不是机制转换的路子。现在,我们总结了经验,提出以两权分离和产权明晰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正是为了摸索机制转换的出路。”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前期城市改革中,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的配套性不够。例如,旧秩序破除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当法律不健全的时候,民间会形成不成文的自发规则,像商品买卖中的拉关系,行贿受贿……便应运而生,而且蔓延很快。
——某些混乱还与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关。例如,沿海一些地区的改革发展快,新体制的因素作用较大;而广大内地传统体制的影响则相对保留较多。这种不平衡性必然加剧统一市场形成中的种种矛盾。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经济体制的可塑性增强了,人们可以从中思考的问题更加显露了。正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李峻所说:“改革不是无规律可寻的不可知的黑箱。”只要认识了改革的规律性,建立起必要的新秩序,新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众多的矛盾恰意味着众多解决办法的抉择,总比旧体制下没有抉择,沿着死胡同碰壁好得多!
多数人的共识:改革不可逆转,改革须全面深化
中国的改革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对此,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吴稼祥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做了推断:
其一,在改革的土壤上,经济自主调节机制开始生成。这种机制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性。改革前,企业像机器人一样,完全按指令行动。改革使企业的自主性生长和增强。这种自主调节的机制一旦出现,就很难轻易否定掉它,恰似乔木一经长大就难以动摇。
其二,在改革中,迅速发展的技术进步具有典型的不可逆性。技术只要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是不会被轻易放弃的,它是防止历史车轮倒转的“棘轮”。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变革。
改革不可逆转。然而,当前强调整治,改革是否意味着踏步不前呢?参加座谈的同志们认为,实现整治目标,要“治标”与“治本”并举,而深化改革恰是“治本”之策。如果不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大家依旧争上项目,无效投资就控制不住;如果不进行分配体制的改革与调整,不管效益好坏,各单位消费基金仍会比着涨;如果不推进企业改革,也就不能增加短线和适销对路产品的有效供给……总之,不改革,总需求与总供给必然难以平衡,宽松环境必然难以出现。
广东省体改办主任易振球举例说,解决当前流通秩序混乱问题,光靠查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使行政分配办法公开化。现在“倒”得最厉害的是国内国外差价大的产品的批文。企业花的这些“冤枉钱”成了某些公司的囊中之物,而国家分文未得。如果采取生产企业投标的办法分配批文,程序公开,就可杜绝营私舞弊。
许多同志指出,解决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问题,不但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上海一家毛纺厂今年初反映完不成承包指标,结果一搞厂长招聘,不到年底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生产经营任务。最近,上海市政府确定并公布,凡是不能部分消化原材料涨价因素,完不成出口创汇指标的企业,原则上全部实行招聘厂长。这样的改革,财政分文不掏,促使全市98%的企业都积极完成承包指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