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倾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5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倾诉
  本报记者 朱碧森
1988年9月12日 晴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叶格铁里克村
“我刚刚离了婚……”
难以相信,这位37岁的柯尔克孜妇女诉说自己的遭遇,竟平静如一潭死水,缓缓的语调既无风更无浪。
假若她是因为感情不和而与丈夫离异,值得为她庆贺,但她不是。
“我爸爸跟我婆婆吵架,为了争一块草场,因此叫我跟丈夫离婚。”
“你们的感情怎样?”
“还好,但我父亲坚决叫我离婚,我丈夫的妈妈也让他离,我们就协议离婚了。”
“你们有孩子吗?”
“三个小孩,大女儿15岁,在县城读中学。还有两个男孩就在这里念小学。离婚后小孩和财产都归男方了,我是来看望孩子的。”……
这场偶然听来的对话是在一个乡村小学里进行的。我们正在这所小学采访,看到她与一位女伴站在走廊里。我看过一些资料,说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往往是“摇篮婚”,孩子出生不久父母就为他们订妥婚事了,有的还是“指腹为婚”。解放后自由恋爱愈来愈多,包办婚姻已成为历史陈迹。
看来陈迹难以很快消除。据说这位女子并非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她初中毕业,1982年当上了乡卫生院的医生。在柯尔克孜族妇女中,算得上知识女性。她也难逃厄运。当初因为双方的父辈是好朋友,就结了姻缘;而今老人们反目了,夫妻俩也就不得不分手。
但愿她能让泪水从眼眶溢出,而不是往肚里咽。
  9月13日 晴 乌恰县招待所
今晚进行了一次艰难的采访。采访对象是这个县的妇联主任阿曼古丽。
她否定了我拟定的采访计划,她说没有掌握包办婚姻的情况,也无抗婚逃婚的典型,不好乱说。她提供了一个数字,这个县现在80%的女子可以自由恋爱。我相信她的话,白天采访过两个青年,一男一女,各自都是与自己的同学结婚的。
不过,她说柯尔克孜族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仍不高。特别是农村妇女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做饭、抱娃娃、挤奶子、看幼羊等等都由女人干,男子不挑水,不抱孩子,从外面干完活回家就袖手旁观。现在有的家庭富裕了,羊多了,地多了,越富妇女事越多……
阿曼古丽这位柯尔克孜族妇女中的佼佼者和幸运者(她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乡干部一直到县科级,还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过)还向我提供了有关自己的姐妹同胞的数字:据1987年统计,乌恰县农村的柯尔克孜族妇女,70%是文盲,虽然40岁以下的,70%已扫盲过;全县现有572名中专生,柯尔克孜族妇女占90名;全县200名县科级干部中,仅有3名柯尔克孜族女性。
  9月14日 晴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委办公室
昨天漏夜乘车回到了州委所在地阿图什。今天上午如约去采访州妇联主任吐逊娜依。她1973年就到州妇联工作,对全州妇女情况可说了如指掌。
说起妇女地位低,她指了指椅子靠背上方才脱下的西装上衣,又摘掉头巾说:“在牧区,妇女连外套都不能脱掉,尽管里面穿了厚厚的毛衣,还都得戴着头巾。”分析原因,她认为主要是文化不发达。现在女孩上小学的还算普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但中学大学就很少了。牧民送男孩上学还愿意,女孩上完学回乡照样只干家务活,不如不念书。没文化,素质低,又如何提高地位呢?
还有经济问题。1987年在全州开展庭院竞赛活动,鼓励妇女干力所能及的事,如绣花、做衣服。乌恰县有个28岁的帕提曼汗,带着三个娃娃,侍候一个婆婆,去年光绣花就挣了3000多元。阿合奇县的吐尔干比比,搞缝纫,还培养了几个学徒,帮困难户干活。“有自己的收入的妇女,在家里就不受虐待,丈夫不在家,女主人可以自己作主,宰羊招待客人,离了婚还可以找新丈夫。”
说到这里,她有点激动,我也笑了。(附图片)
  图为盛装的柯尔克孜妇女。
  束黎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