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集体婚礼的现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集体婚礼的现状
近年来,青年人婚事奢办、相互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问题。
据大连市城市抽样调查队提供的数据,一九八四年平均每对青年男女的结婚费用为两千元,一九八七年就增至七千三百元,而一九八八年竟超过了万元。婚事奢办的不正之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但是,尽管很多部门一再提倡婚事俭办,号召各单位组织集体婚礼,却收效甚微。一九八七年,大连市内六个单位五十多对青年男女参加了本单位举办的集体婚礼,然而时隔一年,同是这六个单位,再度举办集体婚礼的仅剩下一家。
举办集体婚礼为何如此之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适龄青年男女对集体婚礼持“五不参加”态度,即:认为集体婚礼单调乏味没意思,不想参加;认为自己才貌不
“扬”或不善交际,不便参加;认为几对甚至十几对新婚青年同时登台,主角太多自我表现不突出,不愿参加;虽然青年男女本人同意,可家中老人执意不准,因“家长之命不可违”,不敢参加;另外,如果不办酒席,以往支出的随礼钱收不回来,因此不能参加集体婚礼。第二个原因是集体婚礼的直接组织者——基层工会、共青团的干部心中有苦:主要是社会舆论产生的阻力很大。许多人总是说:“别拿着单位的钱让他们瞎花了!集体婚礼纯粹是走形式。”组织者人手缺乏也是打不开局面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婚事大操大办的青年,平均每对办酒席八桌,买烟一百零八盒,买糖八十三斤,租车四辆;而参加集体婚礼的平均每对办酒席一点五桌,招待双方亲友的烟、糖数量也只是前者的五分之一。所以,集体婚礼目前仍是抵制婚事奢办的一种好形式。近年来参加集体婚礼的青年大体上有四种:一是年轻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干部;二是家庭负担重,生活比较拮据的青年;三是部分青年亲眼见到自己的父母为兄长操办婚事所承担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的青年;四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十二月四日《经济日报》马立群、刘仁富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