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过两三年紧日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6
第1版(要闻)
专栏:

  过两三年紧日子
  本报评论员
“要过两三年紧日子”,这是刚刚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说,这一决策反映了当前经济工作的实际,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要提出过“紧日子”?
这几年,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很大,到处都在搞建设,表面上看经济很“热”,实际上却潜伏着很多紧张因素。
我们国家人口多、资源少,资金紧张,应该说“家底”是薄的。但不少人忘记了这一点。现在许多人都想办好事,都想出政绩,都想摆气派,忽视了量力而行的方针。好事要办,但需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超出客观实际,错把紧日子当松日子来过,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竞相发放奖金、补贴,比着讲排场、摆阔气,国民经济就会无法承受总需求膨胀的压力。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企业摊子越铺越大,战线越拉越长,项目越上越多。有的攀比搞楼堂馆所;有的拖欠银行贷款也要大上基建项目;有的盲目引进,滥花外汇;有的讲吃讲喝,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如此等等,使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经济过热如不降温,必定会导致经济生活日益吃紧,财政赤字难以消除。
应当指出,盲目攀比,把紧日子当富日子过,危害严重。主要是,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也使财政收入增长大大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削弱了国家经济实力。
对于“要过两三年紧日子”这个原则,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广大群众也要作好思想准备。我国农业已连续四年徘徊不前;通货膨胀使工业负担加重,效益降低;尽管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但是,当前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把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势头遏制下去。只有紧日子紧安排,才能保证改革和建设的全局,保证社会的安定。
提出过两三年“紧日子”,有些同志担心速度降下来会影响经济发展后劲,影响财政收入。其实,过“紧日子”并非就完全停止建设了,而是要在政策上作一些调整,重点扶持农业和基础工业,抑制长线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把压缩投资规模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做到该保的保,该压的压。这样做,是把钱用在刀刃上,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和增加有效供给,以逐步实现社会供需总量的大体平衡。
过“紧日子”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有了过紧日子的思想,就会主动把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来发展经济的思路转移到主要依靠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效益来增加经济实力的路子上来。应该说,我国经济基本处于“粗放”阶段,企业的潜力很大。只要踏踏实实地走以开掘内涵发展经济的道路,国民经济就会再上一个台阶。同时,提倡过紧日子,也能够在全体人民中间重新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摆花架子,不搞铺张浪费,把各项工作搞得扎扎实实。
要过“紧日子”,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计划时就必须有一整套增收节支的具体措施。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已经决定,1989年将适当集中预算外资金,取消某些税收优惠,压缩专项拨款等等。这些措施涉及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迫使局部利益作一些必要的让步,甚至受一点损失。对于这一点,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过紧日子就不能按老规矩办事。只有上上下下都从全局出发,主动分挑担子,过热的经济才会降温,国民经济才会协调、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