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读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6
第5版(理论)
专栏:

  读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
  李学曾
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出版了,也是恢复出版的统计年鉴中内容最全面的一册。新年鉴有18个部分的正文,两个附录,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与实践的联系更密切,与时代的要求更为吻合了。
比如,在综合部分,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及构成表,提供了1978—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系统数字,既有按多年价格计算的绝对额,又有用指数表示的增长速度。它为我们全面估量非物质生产领域经济活动,研究三次产业构成变化,以及进行国际对比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统计资料。
在人口部分,撤掉了已经陈旧的全国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换上了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提供了我国人口状况的新信息。
劳动力和职工工资部分,是由原“人口劳动力”分出的“劳动力”和由“人民生活”中分出的“职工工资”两大类统计所组成,增加了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按三次产业划分的社会劳动者人数的统计的资料,这为我们研究我国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方便。值得指出的是,它既按经济类型,又按行业提供了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统计资料。此外,还提供了离休退休职工保险福利的比较详细的资料。所有这些,对于认识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判断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实际情况,都是有好处的。
新年鉴在工农业、能源物资、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公布了一些过去未曾公布过的数字。并依循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和我国实际,在表式划法编号、资料计算口径、指标选择、统一单位名称和各种符号等方面也做了改进。
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经济预测和经济理论研究,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它的意义又有了新的内涵。
第一,从改革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导致经济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多元化,过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正在改造,企业活力大大增强,微观活动在宏观上的透明度降低,通过国家计划渠道的相互信息交流已大为削弱。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与企业的专事信息反馈的国家统计系统,更具有了特殊重要性。由于它具有“不干预”的性质,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它比较能够客观地、真实地反映情况。在此基础上,它对于宏观管理也起着重要的监视和检查作用。
第二,现在全国约有50%产品的价格放开了,市场机制已在普遍起动,价值规律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支配人们的行动。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也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千方百计想捕捉那只“看不见的手”。这就需要依靠信息科学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才能够较好地发现它的行踪轨迹。
第三,当前通货膨胀严重存在,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经济秩序混乱,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序状态。为了清除这些消极现象,首先要分析清楚改革进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然而这种分析,离开了大量的多方面的实证性资料、统计数据,光凭因果推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