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7
第1版(要闻)
专栏:

  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本报评论员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在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期间党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赵紫阳同志指出: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这种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投资和信贷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明后两年,如果能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进展,将是很大的成功。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尽管过去搞过几次调整,但由于缺少产业政策,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近年来,农业“冷”,工业“热”;原材料和能源交通工业跟不上加工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当前的治理、整顿,实质上是一次调整。只有在调整上作出成效,才可既解决当前问题,又有利于今后发展。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他那里“热”我这里并不“热”,他那里应该压,我这里应该保。可以这样说,有这种思想的同志没有从经济结构上去考虑问题。如果站在全国产业结构上去分析问题,就会看到,“热”的地方也存在“冷”的部分,“冷”的地方也有“热”的部分,都应该本着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原则,去压,去保。该压的坚决压,哪怕是自己拚命争来的项目,哪怕是压下来暂时要受到一定损失的项目;该保的坚决保,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在资金、原材料、能源、交通等方面开绿灯。这里就有个全局和局部利益的关系问题。有的该压的项目,不利于全局却利于局部,于是舍不得“割爱”;有的该保的项目,有利于全局,但对局部来说获益不显著,于是不是积极地去保。这些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
抓住这次治理整顿时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是最明智的办法,也是这次调整与过去调整不同的地方。我们说的解决经济过热现象,并不是普遍砍一刀,更不是乱砍,而是要力求做到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压缩规模。压,主要是把过大的非生产性建设和加工工业建设的规模压下来,不仅要砍掉一大批在建的楼堂馆所和其他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还要停缓建一批长线的生产性建设项目;不仅要把那些不该上的项目压下来,就是一些应该上的项目,包括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在内,也要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重新安排,有的要停建、缓建,以缩短建设战线,尽快发挥投资效益。保,要与产业政策对号入座,努力改善和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增加粮棉油肉禽蛋等重要农副产品,增加人民生活必需的日用工业品、能源和短线原材料、适销对路的轻纺产品、回笼货币多的紧俏商品,以及出口创汇产品等的生产和供应。
有“保”有“压”,在“保”和“压”中调整经济结构,给国家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处在新的体制转换时期,处在改革的年代,如何在治理、整顿、调整、改革中,建立宏观调控的新秩序,寻找新情况下的调控方式和手段,是个新的课题。要尽可能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一时难以见效的,必要的行政手段也可以利用,但要适当,要清醒,要心中有数。往往有这种情况,新的调控方式和手段没有找到,就过多地使用旧的方法和手段,结果妨碍了新经济机制的形成,限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生长点的发育。在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的今天,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原则,致力于建立、培育有调控的市场,除国家调拨的以外,很多产品不能采取垄断、内部调拨、独家经营的办法,千万不能“要么就完全放开,要么就管死”!
调整经济结构,企业的外部条件会随之发生变化,按照产业结构的要求,有些企业没有发展前途,有些企业要重新确立主导产品,企业经营者要有战略眼光,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服从调整的大局。同时,鼓励那些有优势、有活力、有前途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以“优”吃“劣”,购买产权,兼并企业,发展横向联合,组织企业集团,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既稳定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开发财源,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更为重要的是,逐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我国经济的根本出路的问题上,取得意义深远的新的突破。
诚然,调整经济结构,一点不伤筋动骨不可能,只能是力求少伤筋动骨。调整,对于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严峻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以某些局部的损失,换来全局的稳定和发展,是值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