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增加投入 振兴水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加投入 振兴水利
  本报评论员
水是生命之本,因而也是农业之本。种子再优,肥料再多,技术再精,政策再好,无水少水,或水多成涝都会无收少收,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前几年,水利建设有所削弱,抗灾能力有所下降,是农业其中主要是粮棉生产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南省省长程维高同志曾经谈到,他到河南就职一年半就抗了5次旱,防了两次汛,疲于应付抗灾救灾,省以下各级领导也大都如此。因此他认为:“不解决水的问题,河南的农业就难以稳定;农业稳不住,整个经济也就难以稳定发展。”河南的情况如此,全国的情况何尝不是如此?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的丰歉,而且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影响人民的生活。天津市在引滦入津工程建成以前,工厂、企业因缺水不得不减、限、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90多亿元。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得好:“水利工作关系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水利,扎扎实实地搞好水利建设,当前尤其是要抓好农村冬春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投入,是水利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过去几十年,国家投入1000多亿元,亿万人民投入数百亿个工日,建成了现有1000多亿元固定资产的水利工程设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改革以来这10年,水利投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要承担大江大河的治理、大型骨干工程建设的投资。明后两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对水利的投入,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要有所增加。但是我们现在的国力还不算强大,不可能把水利建设所需的投资都包下来。应当看到,在地方在群众之中有十分旺盛的水利投资源泉。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只要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只要保证水利建设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加强组织领导,使农民了解兴修水利对自己的好处,农民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有钱的会出钱,有力的会出力。近两年全国农民投入50亿个工日和数十亿元兴修水利,可见农民的力量之大。地方的力量也不可小视。现在有的地方建起分级负责、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水利体制,调动了各级办水利的积极性;有些地方把竞争机制引入水利建设,改变了投资“吃大锅饭”的弊端;有些省和大城市以及企业集团,采取投资与农副产品供给挂钩的原则,向某些地区投资兴建水利……这些都是建立新的水利投资的有益探索。
百业待兴,资金短缺,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并将是一种长期现象。日子不宽裕,钱该怎么花?这就要好好算计算计了。现在不少在政府里管事儿的干部,害有一种“急功近利病”。搞建设,做计划,总想今日养只鸡,明天就下个蛋。早得利,快见效,当然并不算是坏事。问题是,像水利建设、植树绿化、发展教育、平衡生态这一类事,需要长年累月地投力投钱,都不是三几个月所能奏效的,害上“急功近利病”,忽视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就会忽视这些建设的投入,使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失去均衡,缺乏后劲。水利工程是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可以连续多年发挥作用,最忌“急功近利病”。因此,各级政府都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舍得花钱花气力,下决心振兴水利事业。
冬春是兴修水利的黄金季节。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近两个月来,全国已投入劳动工日11亿多个,完成土石方18亿立方米,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0.9%和25%。形势很好。越是这样,各级政府越要加强领导,注意科学规划,讲究实效,务求水利建设在今冬明春这段时间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从而为明年的农业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