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水源在农民中——襄汾县农田水利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8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源在农民中
  ——襄汾县农田水利建设纪实
  李果 崔铁牛 王建基
初冬时分,在山西省襄汾县阡陌纵横的田野,记者看到一畦畦刚浇灌的麦田,亮如明镜。奇怪的是,田边无渠,地头无沟,只闻哗哗流水声,不知水从何处来。一位浇地的农民,指着露出地面的一节水管,笑着告诉记者:公家称这叫节水型的“管道灌溉工程”,咱庄户人说,这是“地头自来水”。用以暗灌的地下塑料管道,目前在这个县已铺设35万米。
在襄汾县,不仅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遍地开花,跨乡跨村的大型骨干工程,也加快了建设步伐。西贾电灌站新建的二、三级扬水站,已经初具规模,又深又宽的主渠道纵横大地。一批全国人大代表来这里视察时,曾赞叹说:没想到今天一家一户种地,还能干起这么大的工程。襄汾县这些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都是利用夏秋农闲季节,组织农民修建的。三年来,全县新增水地5万亩,改善水地16万亩。
办水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县委书记李英明说:我们水的源泉在农民中。
县里做了一个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开办大小水利工程1650余处,国家投资1250万元,农民集资2500万元,投资的大头在农民。
怎样靠农民集资呢?襄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强行摊派,必须让群众认识兴办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后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典型最具有说服力。安咸平村同兴隆庄相距不远,过去是兴隆庄不兴隆。自1981年这个村集资打深井后,小麦亩产由100来公斤提高到250公斤,棉花亩产也由10多公斤,提高到上百公斤,复播面积达到40%,一亩地顶上好几亩地用。安咸平村人眼看着兴隆庄的日子好起来,也在水上做起文章。今年春天,打井没钱,党支部书记李进才让村民们讨论:“打井没钱咋办?”讨论很热烈,郭文才说:咱宁穷一年,不叫穷一世,打井没钱,咱紧紧裤带再摊钱,谁摊得钱多,谁受益多,我拆房卖牛,也要掏钱把井打成。赵全民接着说:我原来准备今冬盖4间新北房,现在房子不盖了,拿出2000元先来打井。赵文彦讨论时没吭声,他准备盖房子给儿子结婚。散会后和家里人一合计,房子暂时不盖,儿子的婚期推迟,先拿出了3000元投资打井。他说:今年投资3000元,一年增产就把本钱赚回来了。
为调动群众集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襄汾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几条措施:允许在承包地上打井,谁打井,谁受益,可以继承和转让,土地承包期一般不变动,如遇特殊变动,要对打井者给予必要的补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扶持农民兴办各项水利工程,凡自筹资金达到70%时,县里给补助30%,人们把这称作“钓鱼政策”;集体打井,个人配套。即集体花钱将井打成后,再拍卖给个人,谁配套,谁受益。丰盈乡花21万元,打成24眼井,打成一处,拍卖一处,再用收回的钱继续打新井。
强化技术服务,科学指导办水,是襄汾县对群众办水采取的一项保护措施。过去襄汾一些农村打井,常打成黑窟窿——有井无水,投资不受益,农民就泄了气。近几年来,襄汾县请来水利专家,帮助农民找水打井,使打井成功率由68%,提高到93.2%。汾阳岭一带26个村庄,自1980年以来开始打井,井都没打成,去年从长春请来一位教授指导,打了一眼深井,扩浇水地850亩,喜得农民过春节时,家家门上都贴上了带“水”字的对联。
在襄汾县农村,兴办各种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从农民心中起来了。全县旧有的水利设施,重新进行了更新配套,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跨乡跨村联合兴办,一些支渠由户与户之间合作联办。在邓庄镇、汾城镇一些农村,农民自筹资金,打井搞有偿服务,叫做商品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